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介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紫砂茶具生产仍然沿袭着流水线的工作,没有“名家作品”之说,当时一件紫砂茶具的定价,等于泥料成本,加上工人制作工时工资,加上烧成成本,加上管理成本,再加上利润之后的总和。
出现“名家”紫砂茶具作品,始于1979年,当时香港一家公司前去宜兴购买紫砂壶,并与宜兴紫砂厂谈妥,将“名家壶”定为A、B、C三等,A等为顾景舟作品,价格在300元左右,B等为周桂珍、何道洪等作品,价格在150元左右,C等价格为75元左右。1982年至1985年,由于香港、台湾等多家公司前去宜兴采购紫砂壶,所以A等壶涨到了2500元左右,B等也涨到好几百元。
2000年后,顾景舟的作品在上海拍卖行一下子涨到20多万,2010年便涨到1000多万元。仅仅30年时间,A等壶价便涨了3万多倍,平均每年以1000倍的速度增值,当然,其它等级的名家壶也一并在涨。这里即便不谈这种市场规律是否扭曲,但对投资者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诱惑。所以,许多投资者也参与其中,欲想分取一笔暴利。
由此可见,紫砂壶好是好,但材料的稀少,名家的手笔,投资者的炒作等等原因,造成了紫砂壶
的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