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是什么?

2024-11-07 12:38:4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 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

  1. 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

  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

  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

  • 不同的方面主要有三点:

  1.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

  2.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庸,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德性,中庸实际上是“仁”,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

  3.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中庸,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

回答2:

中庸之道虽同被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所称赞,但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两人的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概而言之,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不同的方面有:(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2)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3)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中庸思想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中庸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更进一步解读他们的伦理思想.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是道德情感感受和行为的合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对中庸的涵及及其标准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对理想社会的不同设计,体现了宗教法制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差异.分析和理解中庸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