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李心传就对和氏璧能否磨制成玉玺提出过疑问。传国玺乃用和氏璧磨制的说法,最早出自北魏崔浩语:“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学者李心传考虑到玉璧和玉玺的形制,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他认为按照玉璧的一般形制,和氏璧的大小无法改造成玉玺。我们这个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恰好和李心传提出的问题相同。
史书记载,秦始皇刻了一枚表示秦得到了天命的玉玺,这枚玉玺在秦灭亡后被刘邦得到,从汉代开始这枚玉玺就被视作国家政权的象征,历代王朝将其宝藏,这就是传国玺。但是传国玺最迟在五代后唐时就失踪了,也有说在东汉董卓之乱时就失踪了。传国玺到底是什么样子,只能根据文献记载进行推测。
首先我们来推测下和氏璧的尺寸。史书记载,和氏璧的原料是一块外表像石头的玉料,楚文王时经过玉工的打磨雕琢制成了和氏璧。所谓的“璧”,是正中有孔的平圆形玉器。根据出土玉璧实物测量,战国时期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一25厘米之间;玉璧厚度在一般在1厘米左右。直径超过25厘米的玉璧比较少见的。(宿晨:《中国历代玉璧形制举例》)春秋时代制成的和氏璧,形制可能与战国时期玉壁差异不太大,推测直径10-25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
传国玺为方形,上面还雕刻有盘龙钮,具体尺寸史书记载不尽相同。《三国志》《北齐书》《宋史》等记载方四寸,玺纽为盘龙。(三国至于南北朝,1寸约为2.45厘米,宋代1寸为3.12厘米)《唐六典》记载:方六寸,髙四寸六分,厚一寸七分。( 唐代1寸为3-3.6厘米,1分为0.3-0.36厘米。)如果是方六寸,那么传国玺的边长为18-21厘米,厚5-6厘米,玉玺钮高14-17厘米;如果方四寸,边长约10-13厘米,按比例缩小厚度就大概为3-4厘米,高7-8厘米。
玉璧中间有孔,边与孔的比例为二比一。即使按方四寸计算,传国玺的一边大概为10厘米,需要玉璧直径在30厘米以上,厚度7厘米以上。这么大的玉璧是很罕见的。所以把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玺还真是不大可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年间江苏进献的仿制传国玺,高6.1厘米,印面6.7X6.8厘米,顶方3.6厘米。
传国玺可能是用陕西蓝田玉制造的。传国玺是用蓝田玉制成的,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东汉末卫宏所著《汉旧仪》;而和氏璧说最早见于北魏崔浩。抛开形制问题,仅从传国玺的流传历程来看,卫宏的说法也更为可靠些。古时就有不少学者认为,东汉董卓之乱时传国玺就失踪了,史书记载孙坚发现的所谓传国玺应该不是真的。
南北朝时期曾出现了多个真假难辨的传国玺,大都是仿制的。东汉的卫宏肯定是见过真传国玺的,崔浩见到的可能是仿制品。而且蓝田离秦都城咸阳较近,在汉代就以产美玉而著称。《汉书·地理志》称蓝田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因为产玉。《竹书纪年》说:“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这说明说至少战国时期蓝田这一地名就存在,所以战国时秦人就应该知道这个地区产玉。秦始皇下令从首都附近采玉制作皇帝玺,可能性非常大。
璧是圆形,中间有个圆孔,与璧近似的玉器.
我们来推测下和氏璧的尺寸。史书记载,和氏璧的原料是一块外表像石头的玉料
和氏璧最初是一整块的玉石,不是环状的,从最开始刚出来的形状后,它就被做成了玉玺
古代有很多的能工巧匠张一块圆形地玉石做成一个非常非常美观的玉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