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为了守住自己的相位和自己的前途,故意向唐玄宗提起任用少数民族将领为节度使的建议,最终使大唐王朝由荣耀走向前途暗淡无光。
首先,李林甫开始接触朝政是有征兆的。历史记载可知,唐王朝最繁盛的时期就是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但随着时间的消磨,唐玄宗对于朝中之事开始懒散,懈怠,而且越来越偏向于谄媚的话语,越来越偏离先前重贤远佞的原则,这就给了李林甫上位的最好时机。李林甫心性充满邪恶,没有真才实干,位于宰相的高官,由于当时政策的原因,宰相要求设有十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李林甫将自己的同伙推上位。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让这些人听命于他,便于控制。
之后,李林甫便使用相同的手段,提拔了多位自己的人身居要职,目的昭然若揭,一方面想要把握朝政,另一方面即使阻止有能力的人上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后来,李林甫就开始向唐玄宗献计献策,也就是这个影响了后来唐王朝兴衰的计策。李林甫献策的原因依旧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为了防止塞外驻守的将领回归从而威胁到他,就花言巧语的说服玄宗,任用少数民族的将帅成为节度使,并谗言说这些人出身卑微,又没有援军,不会轻举妄动的,而且为人忠厚老实。
再然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将领因为有官位加身,手中也有将士,而且有了自己的领地,就开始脱离王朝控制,慢慢的形成了割据藩镇的局面。而且最不幸的是,当时的玄宗已经被蒙蔽很深,相信了李林甫的以诚相待,和平共处的策略,对那些节度使不加管教,甚至还答应这些人的无理要求。之后随着各个藩镇的势力凝聚,一场象征着大唐由繁盛走向衰弱的动乱开始了,也就是闻名历史的安史之乱。
综上所述,李林甫的这条计策让唐王朝走向了衰败。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欲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以巩固自己的相权。他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林甫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由于他们出身卑微,孤立无缘,所以就不能结朋为党;又由于他们彪悍强健,所以就敢于拼死,而善于战斗。如果朝廷再以推诚相待,结以恩义,他们定会为朝廷尽忠竭力。
李林甫为保宰相地位,向唐玄宗献上杨贵妃,唐玄宗很爱杨贵妃。宠爱她一个人杨贵妃,杨贵妃宠爱安禄山宠。最终酿成安史ⅰ乱。
李林浦为保宰相地位,给唐玄宗送去了杨玉环,唐玄宗宠爱杨玉环,不理朝政,重用李林浦,杨国忠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