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身上的条纹,可能跟它内部骨骼有所关联。直的纹路像是脊椎骨,而腹部旁的条纹则类似肋骨。这些纹路可以当作它们不同种之间区隔的标记,也可用来吸引异性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更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可当作环境的保护色,因为在日光的照射下,黑白两色吸收或反射光线的程度不同,如此就能破坏和分散斑马身形的轮廓。这样,凶猛的野兽就不易看清楚环境和斑马明显的不同,只要斑马不移动,它就不会暴露出它的位置。斑马是非洲特有的哺乳动物,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美丽条纹,它以青草和嫩叶为食,通常都是群体行动,而由一只领袖型的斑马来带领大家一同觅食。
斑马是由四百万年前的原马进化出来的,最早出现的斑马可能是细纹斑马。有关史前马科动物的化石现存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文的克文化石床国家博物馆。斑马的史前马为“克文马”(美洲斑马或者克文斑马),学名为“Equussimplicidens”,其体态跟斑马大致相同,骨骼短窄似驴,身形则较像细纹斑马。目前斑马有三个物种及其亚种。斑马数目变化很大,有几个亚种的分类学地位间的关系亦相当著名。最常见的物种为平原斑马(Equusquagga),又称普通斑马,多生活于南非及东非,已确认的亚种有6个:布氏斑马(E.q.burchellii)、查氏斑马(E.q.chapmani)、克氏斑马(E.q.crawshayi)、社氏斑马(E.q.borensis)、格兰特斑马(E.q.boehmi)及已灭绝的拟斑马(E.q.quagga)。
南非的山斑马(Equuszebra)有较平原斑马平滑的皮肤,并有着白色的腹部及较窄的斑纹,有两个亚种,但都属于濒危动物。细纹斑马(Equusgrevyi)是身形最大的斑马。它们身长头小,有点像驴。其斑马聚居于埃塞俄比亚及肯雅北部的半干草原。细纹斑马亦是数目最少的斑马,已近濒危。纵然不同种类的斑马的分布区可能会重叠一起,但它们一向都不会杂交,例如是白氏斑马及平原斑马的车氏亚种。关起来饲养的斑马便有可能会杂交,例如平原斑马及山斑马会,其杂交种除了有较大的耳朵及有点不同之外,样子跟平原斑马差不多。若雄性细纹斑马及雌性山斑马杂交,流产的机会率会较高。
斑马有很强的社会性,属于群居动物,它们一同觅食(主要是草),甚至彼此梳理皮毛。斑马组成群体栖息,即使年老的个体也不会被驱逐出群体而过独居生活。但群体通常不大,最多也就是10只左右,多由雌兽和未达到性成熟的雄雌幼仔所组成,群体十分紧凑而不松散,幼仔们喜欢在一起玩耍、撕闹,或与雌兽在一起嬉戏。成年雄兽通常过独居的生活,所占的领地大约有10平方公里,用排出来的粪便作为领地边界的标记,只有在雨季,等候雌兽来到身边时,才一起过上一段夫妻生活,然后雌兽又会回到群体中。
你知道斑马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