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十地(佛的每一地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之分),可惜鄙人手头上没资料。鄙人的师傅书籍里面有。
密宗宁玛巴把佛、菩萨境界划分为十六地。第十六地为普贤王如来(英译有:Samanthabadra Tathagata、Vajradhara、Adi Buddha、Primordial Buddha、Dorje Chang Buddha)所在的境界,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总持;毗卢遮那佛在十三地,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持,此地又名圆觉位、无上正等正觉位;十二地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一地菩萨是等觉位,第十二地的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二地到十六地的菩萨名之曰佛。
一般显教把未达佛位的菩萨划分为十地:法云地、善慧地、不动地、远行地、现前地、极难胜地、焰慧地、发光地、离垢地、欢喜地。(法云地最高而欢喜地最低)显教再把征得妙觉位(破第十二品无明)的菩萨称之为佛。
《菩萨璎珞本业经》里把菩萨十二地划分为大乘阶位五十二位,即十信以及四十二贤圣位——十心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四十一贤位(等觉位)、第四十二贤位(妙觉位)。
密教又依《大乘要道密集》(此典籍的另外一个汉译本为《密集金刚根本续》,英译为《Mahayana Guhyasamaja》或《Guhyasamaja Tantra》)与《广大明觉自现续》而建立十三地、十六地之说。
《大乘要道密集》有云:「……金刚句偈注云:外缘起为回风转气,及景象、梦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现,内缘起为心气集摄于脉字宫殿,密缘起为断世间道而现出世间身脉等四坛城,真如缘起为初地以上之外,内、真如验相生现明点、气、心,究竟缘起为融入四行于十三地证果。」
《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一、于体证胜义谛时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极喜地』。
二、了悟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
三、于道上能对证悟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
四、由观光明而得觉受,为第四地,即『焰慧地』。
五、由法尔清净诸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者,为第五地,即『难胜地』。
六、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
七、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诸烦恼,为第七地,即『远行地』。
八、住远离烦恼之境界而不动,为第八地,即『不动地』。
九、圆满一切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
十、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为第十地,即『法云地』。
十一、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总集诸佛自性之皈依境),为第十一地,即『普光地』。
十二、无任何执受,即对所观诸总集亦不执,不为内外诸法污染者,为第十二地,即『净莲地』。
十三、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蔓大集地』。
十四、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
十五、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
十六、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
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无我无佛,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