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我国传统的各种丧葬仪式,有助于增加亲人离世的现实感,帮助接受死亡的发生的事实。
2、接纳自己的哀伤反应:任何的哀伤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被接纳的,尤其需要被当事人自己接纳。只有接纳了这些反应,才有机会面对与这些反应相关的悲伤和痛苦,从悲伤中获取力量,继续未来的生活。
3、以新形式和逝者连接,重构未来生活的意义并且学会区分自己的异常心理反应
生离死别对任何人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各种脆弱和无力在此刻都可能会出现,如果周围能有家人、朋友、同事等来陪伴、倾听、支持,我们的哀伤情绪也许可以获得充分的宣泄,哀伤过程也会变得容易。不必羞愧自己的各种反应,也不必担心自己是在给其他人添麻烦而不告诉他们。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得“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这里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帮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对。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临终陪伴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一天上午。我突然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觉得母亲冷了给她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母亲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她输液,他母亲想回家,可他坚持让她住在医院。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亲人的离去对我们的打击总是很大的,悲痛在所难免,而我们仍要继续面对生活。黄子韬曾哽咽谈及亲人去世:我要学会去面对,学会以后慢慢长大 。这两句话,应是对所有与亲人分离的人的勉励。
一、亲人离世之后,我们要安排好,之后才能走出阴影。有人说:安葬死去的人是做给活人看的,但是也不全对,更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与留恋,让自己安心。如果太过悲伤,就去放放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朋友聊聊天,转移一下注意力。告诉自己:这不是天上的亲人想看到的,他们一定也想自己能尽快走出悲伤,面对生活,快乐的成长。我们就应该尽快的从这种状态中出来,让自己回归正常状态,然后好好的去生活。
二、走出阴影之后,时间会慢慢抚平你的伤疤。未来还长,我们要面对事情很多。没有了坚强的后盾,我们要更加坚强。我们要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态度,并且保持希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疲惫了就回忆一下亲人的支持与关怀,眼前就会出现一副温暖的画面,让逝去的亲人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三、我们要慢慢的长大,独自经历各种人生磨难与欢乐,走过父母走过的路,才能真正的成长。慢慢长大事一个过程,是在父母的羽翼下与不在父母的羽翼下都进行的过程,有父母的保护,我们成长得更健壮,没有父母的保护之后,我们成长得更加坚韧坚强,从而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予那些面对亲人离世的人以慰藉,希望亲人离世的人都能走出悲伤,带着亲人的希望与祝福,幸福地生活下去。祝大家家人健康,幸福美满。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所以在亲人离世之后,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做好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品尝美食,享受人生。
子女、配偶、父母这些身边挚爱的人离开,真的要承受巨大悲痛,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会沉浸在悲伤、怀念、自责、沮丧这些情绪里,从悲痛到接受这是一个过程,需要自己去消化,逝去的已追不回,留下来的人要继续生活,要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勇敢面对生活。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所以亲人死亡后,我们要积极的去面对生活,将思念放在心中,多去外面走走。对于生病去世的,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