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中国军队永恒的“痛”,是失败的痛,是日寇难以消除的仇恨,是清政府腐败导致国家衰弱的心痛。
表面上看,甲午海战是北洋水师军舰上炮弹出了问题,缺少炮弹,有“哑弹”“假弹”等,其实,中日海战以北洋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便是炮弹充足,而且都是优质炮弹,北洋舰队也依然会失败。当时,北洋舰队从炮弹到大炮,从武器装备到燃料,从军队管理到舰艇管理,从海军归属体制到国力的支持等多个方面,都有问题,清政府管理下北洋水师实力大不如日本海军,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这是历史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永远警惕的教训。
邓世昌
除了第一,北洋舰艇上装备的配备和使用,都有很大的弱点。北洋军舰上的劣质炮弹,军舰上的火炮发射的炮弹都是穿甲炮弹,因为不会爆炸,所以威力不如开花炮弹。据一些统计,当时北洋舰队已经向日本海军舰艇上命中了130多枚炮弹,但没有一枚爆炸。它只在日本船上打洞,没有破坏力。对于水线较深的船只,只有击中敌舰水线附近的甲板,才能导致其他船只沉没。否则,只会伤害敌舰,而不会摧毁它们。
但日本军舰大多使用燃烧瓶,破坏力极强。北洋军舰一旦被击中,会瞬间起火爆炸,不仅会大面积破坏船上装备,还会造成燃烧的火苗形成浓烟,灼伤船员,遮挡人们视线,使军舰失去战斗力。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开花燃烧弹,只能装备穿甲弹。北洋舰队没钱,只能被动挨打。
第二,北洋舰队虽然在舰艇的排水量方面远胜日本军舰,但在设计样式方面却是落后的,北洋舰队是以旧款战舰对抗新款战舰,只能被动挨打。
比如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镇远、定远,排水量7000多吨,可以说是能碾压日本旗舰吉野,排水量4000多吨。但是,大位移不一定是取胜的保证。其实镇远和定远在当时已经过时了,速度也太慢了。北洋两艘船的航速约为15节,而日本船只的平均航速约为20~30节。而且船上北洋军舰的装备设置也相当落后。北洋的两艘主力舰在军舰的前后都装备了大口径火炮。虽然它们在旧船上装备精良,但在战舰两侧缺乏防火保护;日本的吉野号有它的优势。它在舰船两侧装备了大量的速射炮,属于新型战舰的武器装备模式。
此外,从舰炮的射速来看,北洋定远镇的两艘舰艇平均在6分钟内发射了1发炮弹,而日本吉野在不到1分钟内发射了6发炮弹。舰艇对抗,火炮的射速很关键,慢了必然会挨打。北洋主舰与日本海军旗舰的炮射率悬殊,使得北洋军舰处于被动状态。海战中,参加北洋战争的10艘北洋舰队舰艇中有5艘沉没,参加日本战争的12艘舰艇受重伤,但没有一艘沉没,这与火炮的射速有很大关系。
第三,北洋海军战舰与日本战舰在采用动力煤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这使北洋战舰在战斗中因行动缓慢而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导致海战失败。
虽然北洋军舰的航速设计与日本军舰有差距,18节左右,相比23节,但在大东沟的关键战役中,北洋军舰的平均航速只能达到7节,远低于原设计,也远低于日本军舰。
主要是北洋军舰用的动力煤有问题。北洋海军的动力煤主要由开平矿务局供应,当时开平矿务局的年产量已达到近百万吨煤,足以满足北洋舰队的需求。而且生产“五槽煤”(即第五工作面)优质煤,被外地人称为“无上品”,是非常好的煤。此外,开平矿务局还生产煤质最差的“八槽煤”,碎得像散沙,烧后杂石多,灰多。
可惜的是,北洋水师军舰用的煤不是“五槽煤”,而是“八槽煤”。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家都能猜出来的。当时清政府腐败,各级官员都想剥削和窃取利润。海军裙带关系,后勤采购严重腐败。购买劣质煤后,他们可以向法院举报优质煤的价格,并贪污以满足各级官员的私欲。因此,“八槽,
军舰使用这种劣质煤直接导致速度变慢,锅炉容易损坏,军舰损坏,烟囱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通过烟囱冒出的浓烟提前暴露了他的行踪。日本舰队比北洋海军至少早一个小时送到对岸,而日本舰船用的是优质煤,煤烟稀薄,远处很难看到。北洋舰队还在晕的时候,日本船只就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战斗中北洋舰队行动缓慢,战船步调不一,转弯速度慢,很难按时到位。然而,吉野等日本军舰转向迅速,可以绕道而行,北洋舰队编队被切断被动挨打,失败是必然的。
中日战争
第四,战前情报方面的差距也是导致北洋海军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日本海军很早就收集到关于北洋水师的详细情报,而北洋水师却对日本海军知之甚少。日本海军是“知己知彼”,而北洋水师却是“知己少”,知对敌更少。
日本早就有侵略中国的狼性野心,他们一直在搜集中国各方面的情报。对于中国陆军,尤其是当时清政府最强的军事力量——北洋海军,则是重点调查,非常细致地搜集相关情报。
比如北洋海军是否增援朝鲜战场?支持多少艘战舰?以及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装备状况、参加战争的战舰数量、舰队军官是谁等等,日本都认真收集了数据。北洋海军只是依靠留学回来的军官和外交渠道,对日本舰队的状况了解了一点点。智力严重不对称,意味着一个盲人在和一个明眼人打架。他能赢吗?
第五,传统落后的军队管理体制导致了北洋水师整体战斗力低下,失败是难免的。
日本已经做好了打北洋海军的充分准备。他们从天皇、首相、海军大臣、舰队司令,甚至家庭主妇、青年学生都在支持日本海军。可以说是全国都在支持日本海军。看过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人都会明白,两国对海军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清朝政府是什么样的?
自上而下,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庆祝60大寿,宁愿花国家财政的钱修颐和园。但她认为自己的生日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清朝的脸面问题,与朝廷的专制帝王事务有关。她认为普通民间人过生日,家人一起吃饭喝酒,玩得很开心。但是她,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过六十大寿,能卑微吗!
在慈禧看来,过生日是国家的大事,是清朝挽回面子的大事,而海军买装备只是李鸿章应该做的事情。在清政府这样的统治者统治下,北洋水师能发展好,打好吗?
皇后
从海军的管理体制来看,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朝中各派矛盾错综复杂。当时慈禧与光绪、西化与保守、皇亲与官员、李鸿章与张之洞等等都存在矛盾。
李鸿章作为淮军总司令,从曾国藩的湘军中走出来,独揽大权后,努力建立自己的权力。淮军是他起家的军事基础。后来北洋海军成为他控制下的精锐部队。北洋海军表面上是清廷的军事力量,但实质上这个海军是李鸿章的“私军”:北洋海军是李鸿章刚当上北洋大臣时监督创建的;北洋水师提督丁常茹是李鸿章的旧淮军总部,也是他自己的将军。北洋海军的财权、人事权和最高管理权都由李鸿章掌控,李鸿章绝不允许任何其他大臣染指海军。
这样的军队,任人唯亲,完全是没有规范体系的“人治”。不在淮军部或李鸿章看中的人不能在海军担任高级官员,而海军官员只忠于李鸿章。这支带有强烈“李家军”色彩的军队真的能为国而战吗?海军中虽然有一些非常血腥爱国的海军军官,但是受到李鸿章控制的制约,很难得到其他海军军官的支持与配合。比如邓世昌在战斗中的英勇牺牲,与其他一些海军军官的逃跑有关。
(
从对待海战的态度来看,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是一位和事佬大师。她一直想通过妥协来避免与日本的冲突,并敦促与日本和解。她派人请英、俄、法、德外交官帮忙斡旋,并不打算与日军开战;日本很早就做好了决战的准备,根本没有和解的打算。于是,日本做好了打决战的充分准备和决心;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做好准备,一直想媾和。北洋海军在高层做出的外交决策下能赢吗?
最后,官场的腐败、“私军”的性质和任人唯亲的机制,使得北洋海军军纪松懈、训练松懈、后勤保障脱节、装备维修不修边幅等等,导致海战大败。
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当代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这场海战的失败,认真总结,深入思考,努力让中国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