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兵马俑发掘35周年和秦兵马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之际,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10日云集西安,召开秦俑学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对秦俑进行再次审读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1 谁是兵马俑的主人 “秦俑坑是谁的陪葬坑?这是秦俑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专家袁仲一告诉记者,有人认为兵马俑坑是宣太后墓的陪葬坑。宣太后葬芷阳 今临潼区韩峪乡 ,墓不在俑坑附近,此说不正确。秦俑考古队于1975年在《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中明确提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事实证明这一指认是正确的。 兵马俑发掘35年来,俑坑内已出土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吕不韦戈6件,始皇十年寺工戈1件,始皇十五年至十九年寺工铍16件,合计共有带有始皇纪年的铭文23件。另外,还有寺工矛5件、寺工錞10余件,马络头的革带上有朱书“寺工”二字。“寺工”始见于始皇二年,是秦始皇时代主造兵器和车马器的中央官署机构。 2 地下军阵应是哪类军 关于秦俑坑的性质问题,学术界的意见不一,概括起来有:送葬的俑群说;纪念战功的“封”说;三种卫军说 一号坑为守卫宫城的卫士,二号坑为京师屯卫兵,三号坑为郎卫 ;守卫京城的宿卫军说等。 袁仲一研究认为,俑的出现是用来陪葬,不是用来“送葬”。关于纪念军功的“封”说,俑的发现和发展都与从葬制度相关,中国没有用俑作为纪念战功“封”的先例。关于三种卫军说,一、二、三号坑是一组陪葬坑,不应分割为三种不同的卫队;再者,郎卫及守卫宫殿区的卫队应在陵园内 即城内 ,不应在陵园外城的东侧,此说难成定论。秦中央军有三种:一是郎卫,由郎中令统领,担任殿内警卫,出充车骑扈从;二是守卫宫殿门的卫队,由卫尉统领;三是守卫京城的部队,由中尉统领。3个兵马俑坑均位于始皇陵园外城垣的东侧,应是上述三种中央军的第三种,即守卫京城的卫队,名曰宿卫军。 3 秦俑坑何时开始修建 兵马俑坑什么时候开始修建,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俑坑内出土的铜兵器铭文中时代最晚者为5件始皇十九年 公元前228年 寺工铍。此距统一全国 公元前221年 后进行大规模地修建陵园的工程仅差七年。由此推测,秦俑坑的修建当是在统一全国后进行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死葬于骊山;次年农民大起义,修陵的人员被征调去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因此俑坑修建的时间下限应是在公元前209年,俑坑修建大约用十年的时间。 4 谁是秦俑的设计制作者 8000件兵马俑一列列、一行行地排列有序,千人千面,中国人所有的面型在秦俑中都有反映。这精美绝伦的秦俑群雕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会是谁?在发掘和修复陶俑的过程中发现在陶俑、陶马身上有刻画或戳印的陶工名。现已发现87个不同的人名,这些人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央官府制陶作坊;另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民间或市府的制陶作坊。兵马俑的设计者是谁,文献没有记载。古代帝王陵园的规划蓝图是由相邦受王命主持设计的。兵马俑就是在公元前221 前210年修建的。在此期间的丞相有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等人。这几个人谁是主持设计兵马俑者很难断定,只能笼统地说是右丞相主持设计的。 5 秦军中如何区别地位高低 秦军阵中区别地位高低的标志不是服装的颜色,而是铠甲与冠形制的不同。高级军吏俑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中级军吏俑身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或带彩色的齐边筒子甲,头戴双板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不带彩色花纹的黑色甲,头戴单板长冠。一般士兵俑身穿黑色甲,但较下级军吏俑铠甲的甲片大、甲札少,头不戴冠。 6 俑坑内为何没有铁兵器 兵马俑坑出土的基本上都是青铜兵器,铁兵器只出土铁矛一件,铁镞两件。有人认为,秦王朝时期精锐的铁兵器已成为秦军的装备。秦俑坑内为什么没有铁兵器?袁仲一说,战国和秦王朝时虽然出现了铁兵器,但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秦王朝时军队装备的主要是青铜兵器,而不是铁兵器。因为当时利用炼铁制造钢铁兵器费时费工,不能大规模地制造铁兵器。 7 战马为何不披马甲 兵马俑坑出土战车上的车马及骑兵马身上都不披甲,而在铠甲坑的试掘方内出土了一具马甲,根据其形制判断为车马的马甲,这说明秦代是有马甲的。俑坑战车的车马为什么不披马甲呢?袁仲一说,车马披甲为重装车,用作冲车有较大的威力,但臃肿、笨重,行动不便,所以战国及秦王朝时多用轻车,马不披甲,到汉代伴随战车的没落车马的马甲消失。 8 武士俑为何不戴头盔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于是引起人们种种猜测。石铠甲坑出土了大批头盔,说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但是秦军作战时非常勇猛,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不戴头盔是英勇的表征。
公元1974年2月,一群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博物馆被挖掘出来。至今,兵马俑已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样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军阵;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一奇迹被认定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几乎成为一种“公论”,甚至美国《焦点》杂志在介绍兵马俑时也称:“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2200年前驾崩之前统一了中国,下令修建长城,对中国实行残酷统治。他当时唯一惧怕的是天帝的震怒。他为此下令修建一座庞大的陵墓,让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绘武士守卫。”但近些年来,有学者却对这一“公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此论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呢?如果不是秦始皇又是谁呢?
对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南京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他曾参与秦始皇陵的保护规划,1984年他就曾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是秦始皇,但未得到重视。2006年,他又在《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第2期发表了《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一文,首先对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提出了质疑。
现在认为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最主要依据是《史记》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说,“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说秦始皇死后埋在了骊山,二是说他刚一即位就在骊山建造皇陵。
陈景元认为《史记》的记载未必真实。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于河北邢台,要回咸阳的一条捷径是向南过黄河向洛阳,再到西安;另一条路线如秦俑馆里所记载的:向西经井陉,过娘子关到太原,再向北到包头转至西安。无论是哪条路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到咸阳,而在夏天要保证赵高、李斯为“篡权”所要求的“秘不发丧”,保证尸体不腐烂也是非常难的。这样看来,秦始皇的尸骨其实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骊山,也只能做个衣冠冢。而从陕西省文管会1960年初到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后所写的调查报告来看,位于现在秦始皇陵北面的大量夯土地基上什么都没有,作为宫殿建筑群主要部分的这一地块当时根本就还没有进行施工建设,内城、外城及封土等都是死后的工程。而骊山上洪水严重,几乎每隔三年就会下一场暴雨,开挖的地宫也不可能不顾积水而在秦始皇死前几十年就预修。
既然秦始皇陵不在骊山,那么位于骊山脚下的兵马俑又是谁的呢?陈景元认为兵马俑其实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姓芈(mǐ),楚国王族,后嫁于秦惠文王。她在秦国统治了四十一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掌权治国的女国君,甚至有人称她为两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为何说兵马俑不是秦始皇而是她的陪葬呢?
陈景元认为历史上秦始皇曾经下令将陵墓向外扩展“三百丈”,但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东近二公里的兵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这一个“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为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等史料中,都有“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16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10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丰县南14里”的记载。雍州新丰县的县城,也就是今天临潼县新丰镇的东北不远处,根据上述明确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判断出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偏南、距骊山山脚约2里处的西杨村、下和村一带,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此外,在兵马俑的身上也发现了一些奇怪之处:一些兵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所着衣服,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在一些陶俑身上还发现了“芈”字,疑为秦宣太后的姓。
如果兵马俑真是秦宣太后的陪葬,那么哪里是宣太后的陵墓呢?但目前考古学者还没有发现足以与兵马俑匹配的宣太后墓。考据学上强调“孤证不立”,就是单独的一个例子是不能证明一个事物的真实性的,至少凭借现有证据而断定“兵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而非秦始皇”为时尚早。这也使得陈景元的质疑更多地停留在猜疑假设阶段,也说明当前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研究还应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楼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一般认为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嬴政,但有些学者认为兵马俑的主人不是嬴政,是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秦宣太后。详细参考 http://news.qq.com/a/20081015/002422.htm 希望您采纳我的答案,谢谢!
一直以来,兵马俑被人们认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兵马俑与秦始皇之间,真的有事实上的主属关系吗?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检举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