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不经意间长大,进入青春期以后,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孩子开始有自己秘密的日记本了,有什么事不跟大人说,而是写在日记本里,放日记本的抽屉还要上锁。孩子在学校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倾诉着成长中的小秘密。男女同学之间有了模模糊糊的好感,开始在心里有了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真是“工作的事情,跟好友说说;生活的事情,跟父母闹闹”。这时候,父母如果没有适应孩子的变化,还把孩子当作小时候需要大人看着管着的宝宝,亲子之间的矛盾和不满是免不了的。
其实,孩子已经不是小宝宝了,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需要被当作一个大人来对待。有时候,孩子表达不出自己的需要,父母就用自己认为的“孩子的需要”(比如,需要孩子不要早恋)代替了孩子自己的需要。像上面这个例子,母亲的过度干涉和控制,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了母子间的矛盾和孩子的不满。
那么,怎样处理亲子间的不满呢?还是用上面这个例子。如果这个家庭由于亲子间持续不断的冲突去做家庭治疗,我们看看治疗师会如何处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指导母亲,父亲和孩子运用“我感到”,“我觉得”这样的语言,在不否定其他家庭成员的前提下,表达各自的感受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感受。在表达中,可以教会家庭成员运用一些共情,重述的技巧(1),以利于接纳,沟通。在这个前提下,治疗师发现并调整家庭成员间的心理距离,分析家庭结构。如果是以人本为基础精神分析的家庭治疗,还会对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的现在与过去之间,家庭成员与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动力学结构作一些探讨和提示。治疗师还会给家庭留一些家庭作业,让家庭成员在下面沟通,逐渐培养家庭成员间健康的交往模式。
以人本为基础精神分析的家庭治疗,原则是,在接纳中分析,用一种人本的态度去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不满。“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亲子之间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像在治疗师面前一样交流,离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就不远了。
等孩子长成了成年人,亲子关系的模式就变成了孩子去照顾老人。当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孩子分出去建立新家以后,青春期的矛盾得到部分缓解,新家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开始又一轮循环。在成年子女和已经年老的父母之间,有时,子女也需要当一当老人的容器,听一听老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尾注:(1)共情,重述: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态度和技术,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关于共情的概念,现引述以下两种。Mayeroff(1971):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象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象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Carl Rogers: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象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象”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