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父母的金牌课程
鲍姆是个7岁的男孩,上学的时候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妈妈都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开车到学校给儿子送饭。虽然妈妈就这件事跟鲍姆说了几次,但鲍姆就是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带饭的感受。回家以后,妈妈首先和鲍姆谈话,她告诉鲍姆:妈妈相信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管自己的事情了。你应该对自己带午饭的事情负责任了。妈妈每天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鲍姆听了妈妈的话,点头答应得很好。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受到了一些干扰,因为鲍姆的老师借钱给鲍姆,让他自己买饭吃。为此,妈妈又和鲍姆的老师协商,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老师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鲍姆自己去经受考验。一次,鲍姆又忘记带午饭了,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说:“很抱歉,鲍姆,我们已经讲好了,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鲍姆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她给送午饭来。妈妈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鲍姆的一个同学分给鲍姆一半三明治,但鲍姆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难受滋味儿。从那以后,妈妈发现,鲍姆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这个案例说明了在习惯培养中体验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儿子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好习惯,妈妈对鲍勃采取了体验教育法,让孩子亲身体验不带饭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尴尬。有的时候,父母总感到对孩子说了那么多话都不管用,这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或许对习惯培养更有好处。
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就整体来看,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国城市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父母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没有网友们讲得到位。这样,习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对于农村少年儿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信息依旧闭塞,对生活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乡土上。一些现代生活准则、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对他们来说,仍然觉得很遥远。因此,当老师们对他们讲要遵守一米线、尊重他人的隐私、要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乘滚梯靠右行等等,这些习惯在他们的脑海里往往是空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体验方面,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对此,他作过很多精辟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此外,认为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还说:“我们可以这样说: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倒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怎样是吃人的教育呢?它有两种吃法:(一)教学生自己吃自己。它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动脑。(二)教学生吃别人。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则刚刚相反。”
所以,要让孩子们更准确地理解习惯的重要性,了解习惯对自己、对他人的好处,体验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体验中培养习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让孩子们体验到好习惯带来的愉悦和不良习惯带来的麻烦抑或不快。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了某些好习惯,但还需要巩固,或者父母想帮助孩子养成某个好习惯,这时您先不必着急,可以先让孩子尝尝具备这个好习惯的甜头儿,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例如,当孩子特别想买一件运动衣的时候,您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积攒的钱来买,并告诉孩子,平时节俭一些,等到急需的时候就有钱用了。这样,孩子会很高兴地穿上运动衣,还会觉得存钱真好;如果孩子的零用钱不够买运动衣的,您可以从自己的存折上或存钱罐里取出一些钱,帮助孩子凑够钱。这时,您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平时存钱的感受、方法,还可以要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将您借给他的钱还上。这些体验都是正面体验,让孩子感受到好习惯带来的快乐。在快乐的同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道理和方法,让孩子既有切身感受,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节俭习惯就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去体验,只告诉孩子节俭很好,应该节俭等道理,孩子听多了会觉得很烦,认为父母很唠叨,很小气。尤其当他看到周围一些同学大手大脚的时候,“节俭”这一习惯就更被他扔到脑后了。他会认为别人的父母都比自己的父母好,别人家庭经济状况比自己家好。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体验一下后果就更容易产生神奇的作用。一位母亲就对孩子实行了这样的体验。这位母亲记述说:宁宁小时候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有个传统观念,说是孩子起床时要多叫几遍才行,否则对孩子大脑发育不好。在姥姥的呵护下,宁宁养成了起床要叫三遍以上的不良习惯。上小学以后,我决心帮助宁宁纠正这个毛病。我和宁宁说:“据妈妈了解,人睡醒了立即起床,对大脑的发育没有影响。总让妈妈叫几遍,你才能起床,既耽误时间,又使得妈妈不开心。我俩商量商量,改掉这个毛病好吗?”宁宁同意了我的意见。在我的督促与鼓励下开始一段时间宁宁还能迅速起床。时间一长,就不令人满意了。我开始寻找契机,想通过自我磨难的方法让宁宁尽快改掉迅速起床的毛病。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从小树立热爱解放军的思想,学校利用星期天组织他们到部队搞“一日小营员活动”。星期六晚上,宁宁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星期日早晨五点钟,我叫他起床时,他睡得正香。我见时机来临,就用平常的语调,叫了一声“宁宁,该起床了”,并顺手用录音机将我叫他起床的声音录下来。见宁宁动了动又睡着了,我暗自庆幸地走开了。七点多钟,我听见宁宁在房间里大声哭喊:“妈妈,您怎么不叫我起床呀?同学们都出发了??”我走过去,将录音机打开,并说:“妈妈叫你了,是你没养成迅速起床的好习惯,所以又睡过去了。”宁宁哑口无言--我早已和他讲过不能迅速起床迟早是要碰壁的。久盼的“一日小营员活动”还是参加不成了,他着急、悔恨、懊恼,又是捶打自己的脑袋,又是跺脚,还一个劲儿地骂自己是笨蛋??我像是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照旧做我自己的事。当他的情绪较稳定后,我安慰并耐心地对他说:“宁宁,别难过了,这样的机会以后还会有的,放假后,我带你去表哥的军营,怎么样?”这时,他才止住了抽泣。我接着对他讲:“人吃一堑长一智,永远记住今天的教训,就不会再吃这样的亏,妈妈相信你肯定会改掉不能迅速起床的毛病的。”从这天以后,奇迹真的发生了。宁宁每天都在睡前自己上好闹钟。铃响后,他会自己迅速起床。就是高考的紧张时刻,他也是照章办事,没让我操心过??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1)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2)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3)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4)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5)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6)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如何培养孩子勤劳的习惯?
孩子最重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