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刘备是君子,因为刘备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他也想称帝,但是我个人觉得他做出的贡献还是挺多的,所以我认为他是君子。
君子,因为他待人真诚,对于欣赏的人不用强权,说到做到,有君子风范。做事坦荡,用人公平,让人折服。
对于古时那些能够统治一方的诸侯/政治家,并不适合简单粗暴的给他们贴上“君子”或“小人”的标签;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单纯的谦谦君子(即使是伪君子),或是为了目的不折手段的卑鄙小人,都很难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
在讲正史中的刘备之前,这里先举几个反面例子。
“伪君子”王莽、“真君子”苻坚、“真小人”王世充,都落得国破身死的结局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史上首个凭借“君子之风”而登上帝位的历史人物,当属“穿越者”王莽。身为标准儒生的他,以自己的谦谦君子形象赢得了民心:
他大肆给王族、功臣后人加官进爵;给退休官员提供高级待遇,甚至下令给全国孤寡老人送布送粮;遇到灾害时,他带头捐钱捐房,令朝野为之感动......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君子王莽将是挽救汉朝危亡、拯救天下苍生的天选之子,这为他成功代汉自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后王莽的改制手段,体现出他并没有什么穿越或超前的思维,甚至显得纯粹“志大才疏”;他的一切主张,都是完完全全的复古,致力于用儒家学说中的“先王之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却将天下带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苻坚大帝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清流:相比较其他穷凶极恶的少数民族帝王,接受了系统儒家教育的苻坚堪称一位君子。他以绝对的信任,将国政交给王猛操持,二人之间的鱼水关系,被视为封建君臣的楷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投靠、投降自己的势力领袖,他不仅从不斩草除根,反而一律给予高官厚禄,让这些人掌握实权;甚至在攻打东晋前,他已在长安为东晋皇帝和宰相修好了官邸。
但这么一位从思想到行动上践行君子标准的帝王,在失去了王猛这位一流政治家的辅佐后,家业迅速被自己信任的姚苌、慕容垂等人瓜分殆尽,他本人也被缢死
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则是一位真小人。他和另一位枭李密都曾经拜在儒生徐文远门下,不过徐老师对二位弟子的态度可差得远了。 李密在成为瓦岗军的老大后,每次见到徐文远,仍旧毕恭毕敬的行师徒大礼;后者也大大咧咧的坐着非常受用。 而在王世充得势后,徐文远每次见到这位弟子,则屁颠屁颠的主动下拜。
旁人就奇怪了:“同样是弟子,为啥您老见李密时那么拽,但见到王世充却如此低声下气?” 徐文远解释道:“李密是君子,能容忍贤士;王世充却是小人,对老朋友都会下手,我哪敢不拜啊!”
但显得过于小人,也给王世充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不仅秦叔宝、程知节等名将因不满其“为人多诈”,在阵前公然辞别;甚至大量老百姓也大量逃离,即使王世充采取了凶残的连坐、制,也未能组织这一趋势。最终,王世充被唐军击败、俘虏、流放而死。
刘备不是君子、也非小人,而是一位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务实政治家笔者这里的依据,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这类正史。
在正史中,刘备并没有“皇叔”的美称,无论是汉献帝、还是身边的文臣武将,或民间百姓,都没有这么称呼过他。说得直白点,他只是一个在推恩令政策下、历经数代而彻底沦落为平头百姓的没落贵族,甚至比当初种田的刘秀都差了不少,毕竟人家刘秀还是个有家有业、亲属众多、家族势力庞大的地头蛇。况且,在东汉末年,真正属于体制内的刘氏宗室首先是把握一方大权的刘表、刘焉、刘虞等人,即使排队认亲,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轮到刘备。
因此,起初的刘备,就是一位底子薄,没钱、没人、没影响力的平民;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一众实力雄厚、各具神通诸侯的环伺下,三无人员刘备最终竟能跻身三强之一,上演了屌丝逆袭的经典案例。
而刘备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就在于他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竞争力:
深谙人心、极具人格魅力。
刘备的性格特点我们看起来会非常面熟: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他的先祖刘邦是这样的: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俩人都不爱读书,但都具有神奇的吸引力,让三教九流都对他们一见倾心。同时,与刘邦相比,刘备少了一份洒脱,却多了一丝稳重。
依靠这份能耐,刘备不断吸引各路贵人相助:
家穷上不起学,同宗刘德然之父大度赞助;出身贵族的同学公孙瓒也与其关系密切,甚至称兄道弟:“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商人张世平、苏双与他素昧平生,聊了几句后就愉快的把家产悉数掏出;关羽、张飞其实与刘备并无结拜之情,纯粹是出于对他前景的看好,才死心塌地跟随,当刘备在乡下招募人手时,二人替他看场子:“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在替陶谦助拳后,也得到了对方青眼,糜竺、陈登等当地大家族也对其鼎立支持,让他轻易得到徐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魅力。不过这一能力并不是靠忽悠而来,而是凭借大气的格局,识人、用人的能力。
知人善任,眼光毒辣。
刘备有雄才
这是三国时期顶级谋士贾诩对刘备的评价。刘备的雄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此我们不便加以细究,但从他用人的眼光和方式就可见一斑。
刘备在世时,魏延的经历,可谓励志将领的模板;他跟随刘备入川,因战功逐渐升为牙门将军;刘备夺取汉中后,在选定汉中太守人选时,无视自己的忠实搭档、一代虎将张飞,越级提拔魏延。而后者在镇守汉中的十多年里,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刘备选择的正确性。
但在刘备去世后,魏延却陷入了不受诸葛亮认可、与杨仪等文臣不和的尴尬处境,虽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但并不能改变自己日渐边缘化的现实,最终因内耗惨死。
而刘备的人用人眼光,在对马谡的评价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对于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也就是高看一眼,视为一代奇才;但刘备则一针见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因此,在创业的前半期,刘备虽四处颠沛,却仍能不断吸引大量一流人才加盟,与他知人善任、能够充分发挥每位人才所长的特点密不可分。毕竟,身处乱世中,人才和君主是互相选择的,现实的富贵自然重要,但能否一展自己所长、凭自己的才华博取更加美好的前景,则更具致命吸引力。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加盟,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意志坚定、愈挫愈勇的顽强斗志。
决定政治人物事业下限的,是他的能力;而决定其上限的,则是其意志。古往今来,从不缺才华横溢、能力卓越的枭雄,稀缺的是那些愈挫愈勇、精神力强大的豪杰。而刘备则属于后一种人。
在我们看来,刘备的前半生,充满了沮丧与挫折。他豁出身家性命,才抓住黄巾起义的机会谋得县尉职务;但令人郁闷的是,官椅还未坐热乎,就因得罪上级不得不跑路;后来他因功被封下密县丞,但没过多久再次丢了乌纱帽;当上高唐县令后,却因打了败仗不得不投奔公孙瓒;继承自陶谦的徐州,也被吕布轻松骗走,不得不投奔曹操;其后更是流落至袁绍、刘表等处,宛如丧家之犬。
但刘备强就强在,这些失败压根无法削弱他的斗志;失败了,卷土重来;老婆孩子被抓了,不管,跑路先;得力助手关羽被俘,没关系,他肯定会回来......甚至流落荆州之际,他仍信心满满的四处寻找人才,最终通过司马徽得知了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并且抓住赤壁之战的机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果我们还在嘲笑刘备“假仁假义”,扪心自问一下,若换做你遭受上述挫折,能支撑多久?与他同期的那些枭雄中,就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四世三公、实力雄厚的袁绍、袁术,就压根没这种抗压能力,最终沦为了历史笑柄。
在取蜀地的过程中,他曾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节节胜利之际,刘备曾在涪地饮酒作乐;极度得意之下,他忘记了一贯的矜持,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如今进展顺利,蜀地唾手可得,可真让人喜不自胜啊!这与他之前公开体现出来的“不忍”、“犹豫”等态度截然相反
但庞统却很清醒,此时还不是得意的时候,低调才能驶得万年船:“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明明是背信弃义攻打刘璋,怎么能说是乐事呢?低调点,别把我们仁义之师的名头整没了。
刘备闻言大怒,把庞统赶出了酒席。但不久后酒劲略退,急忙把他叫了回来。
总而言之,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出色政治家,君子或小人的字眼,都过于简单粗暴,不适合用来形容他。这也是中国数千年封建时期,那些开国君主的普遍特点:没有君子或小人,只有是否务实、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