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城市注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性构建,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调化、生活艺术化成为城市显性形态。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扩展资料:
人文分类:
1、服饰文化:跟“衣”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跟穿着、打扮有关的物品,比如服装、首饰、鞋帽等。
2、饮食文化:跟“食”有关的,包含了人们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关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调味料、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品等。
3、建筑文化:跟“住”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关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阁楼、庭院等。
4、交通文化:跟“行”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关的物品,比如,马匹、车辆、飞机、轮船等。
5、文学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帮助人们掌握相应技能,交流、知识的普及、进行大范围活动等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
6、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业、管理、宗教信仰、书画、音乐、节日庆典、军事、政治、武术、手工业等。这些文化的产生,是跟人的职业分工有关,跟人的爱好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文
●城市的生活,需要有质量的“精神化生存”。人文城市注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性构建,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调化、生活艺术化成为城市显性形态
●一个城市内蕴性东西,不是立马可以塑成的。人文城市须有一定要素和条件,特别是有较高的文化流通量
●少了人文精神的滋润,少了文化底蕴的支撑,城市外观建设得再华丽,总是缺乏“根基”。我们的城市建设必须大力提升城市人文含量。这样,在未来的五年中,中国就有望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城市群落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对“十一五”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它将对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并对未来15年中国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十一五”规划更为强调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的理念,必将对中国的城市形态特别是在整体上提升中国城市的人文品质,产生深远影响。
人类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人类城市的演进史表明,城市发展建构庞大实体易,拥有真正的人文构造难。而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文构造的人文城市,却是人类生存物理空间的高境界。在“科教兴市”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值得考量。
今天,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缤纷与华丽,却不一定拥有应有的人文品质和人文情怀。从公元前800年古希腊出现成熟的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和萨莫斯等城邦算起,人类城市发展至少已有2800年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从20世纪初西方社会城市化开始积累至今,真正被公认拥有“人文城市”品质的,不过寥寥几十座。
“器物城市”、“技术城市”都有其合理性,但今天我们的确需要跨入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城市”。城市的生活,需要有质量的“精神化生存”。人文城市注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性构建,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调化、生活艺术化成为城市显性形态。生活是文化的,文化是生活的。经典的东西、传统的历史文化、大师、大师作品与人文精神,才是社会舞台的真正主角。在生活的角度,人文城市是那种学习型城市、艺术型城市、风情型城市,也是那种典故性城市、戏剧性城市、音乐性城市、园林性城市、生态性城市。归根到底,它是高品质人文浸润的“人性化”城市。
一个城市的庞大的框架,可以在短期内搭建起来,可以迅速扩张,但是一个城市内蕴性东西,不是立马可以塑成的。人文城市须有一定要素和条件,特别是有较高的文化流通量。比如有世界著名大学,有频率高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世界知名的文博事业和发达的会展业,有世界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剧作家、音乐家、历史学家。当今世界,真正有影响的世界城市(global city)如纽约、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维也纳等,都是人文城市。伦敦是大学城市,也是文学城市、戏剧城市。巴黎是服饰城市,也是文学城市。维也纳是音乐城市,又是历史文化城市。
城市发展的内质和形态之所以应以人文为上,是因为在城市空间中生存的,是“人”而非器物。人作为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本质上是非数据化的,其表也“物”化,其根也“文”化。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多地认同这样的理念:人文构造、人文精神和文化品质,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技术处于前沿地位外,还必须实现历史文化在生活中重现度高、社会环境高度人文化、广义上的文化的高覆盖率(除理论研究、文学发展、高雅艺术、新闻出版、文博事业等外还有公共卫生、公民参与、社区自治、市民旨趣、城市精神等)、教育高度普及、人居环境形成独特风貌、公众活动发达,大众行为方式科学化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2010年世博会这一主题,揭示出城市价值的真谛。文化是维系现代化城市生存和提升的基本要素。文化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性特征。文化展示着城市的价值品位和风貌,文化又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由此,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更是一个人文命题;不仅有着其经济逻辑,更有着其人文逻辑。在今天科教兴国、科教兴市背景下,一种称得上是“出色”的城市发展,不仅仅是摩天大楼和五光十色的商圈,还得看其人文化、人性化指数,看其是否有助于良性发展人性。如果一个城市中只有很小的群体能欣赏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只有很少的群体能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只有很少的人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只有很少的人懂得重视自己城市的人文资源和历史底蕴,那么这个城市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现在各地“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作已接近尾声。围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这两大核心理念,各地在总结“十五”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其中对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质,越来越重视。现在就国内城市形貌来说发展相当快,其所缺的,主要是人文内容,而城市规划所容易缺失的,主要是人文视野和人文情怀。据建设部发布的信息,国内有200多个城市要建“国际化大都市”,从过去的城市规划看,对人文建设一般都顾及较少,而把注意力放在人均GDP指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口岸进出口总额,还有如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城市规道交通公里数、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上。无疑,这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总体上人文规划相对滞后和薄弱。
问题在于,少了人文精神的滋润,少了文化底蕴的支撑,城市外观建设得再华丽(少了文化底蕴,甚至城市的形体建设也会变得肤浅),总是缺了东西,成为一种缺乏“根基”的存在状态。国际社会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GDP指标,还倡导用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标。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战略实施中,我们的城市建设必须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大力提升城市人文含量。城市除了经济筹划外,还需有切切实实、卓有远见的文化运作,进行独具创意的人文开掘、发散和创造。这样,在未来的五年中,中国就有望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城市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