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古代妇女是什么时候缠足的
2025-04-08 11:51:0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缠足开始于北宋而兴起于南宋。

  1. 解释: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2. 变化:缠足开始于北宋而兴起于南宋。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尸尚未发现有缠足者,可见在当时缠足也并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

  3. 流行原因:

    其一、是封建社会扭曲了的畸形审美观念所致。在封建社会,宫廷和官场是社会风气的滥觞。由于皇帝和官员认为小脚是美丽的,愚昧的民间也就视小脚为美,乃至把小脚唤作"三寸金莲"。在当时的人看来,小脚就是"女性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女子的长相、身材再好,如果是一双天足或脚缠得不够小(超过了三寸),就会被人耻笑,并且嫁不去人们完全把摧残人体、行动不便抛在一边,认为缠小的脚小巧玲珑,精致美观,能够赏心悦目,而小脚女人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如风摆柳,又煞是好看。这样一种审美观真让人无法理解!这种违背自然与健康、建立在摧残妇女身体基础上塑造出来的"美",是地地道道的美的极度扭曲和变态。

    其二、父权制社会"男尊女卑"传统习俗的产物。从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高论开始,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不良传统一直延续着。一旦把女子的脚缠了"三寸金莲",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必定会大受制约,只有困守家中,甚至站立、行走都要扶墙靠壁。这样一来,不仅让"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也让"男强女弱"成了铁定事实女性如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的举动,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唯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这完全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施行的压迫和控制。这种压迫和控制也确实收到了实际功效,正如《女儿经》所说:"恐他(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尤其令人不可理喻的是女性被摧残的小脚竟然成为激起男人性兴奋的重要物品。据记载,自宋代开始,在许多妓院的欢宴中流行起一种"行酒"游戏,从头至尾突出的都是妓女的小脚和她们的小脚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直到20世纪初,仍有一些男人喜欢参与这种"行酒"游戏,并为有机会使用妓女小脚鞋中的酒杯来饮酒而兴奋不已。试想,这种游戏除了让人恶心,就是痛恨。

    其三、酸腐文人的推波助澜。上面说到的以妓女的小脚鞋玩"行酒"游戏,大多数系文人的嗜好。由此可见文人低俗之一斑。不仅如此,更有酸腐文人兴趣盎然地把探讨小脚当作"学问"来做。他们不嫌耗时不惜笔墨地撰写文章,细细品评,以卑劣为乐事,以下作为荣幸,惟恐不能将玩小脚的美学成分和调情作用诠释清楚。清代有一个叫方绚的文人曾自诩为"香莲博士",写成了一篇题为《香莲品藻》的文章,费尽心机地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分别进行仔细地品味和赞赏。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方绚居然因此而会名声大振!由此可见,酸腐文人的无耻和卑劣也为小脚风气的延续增加了不可忽略的珐码。

  4. 影响

    1)身体和心理:缠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足部的正常发育,还让人们形成了畸形的审美心理。

    2)艺术和体育:缠足减少了女性从事舞蹈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比如朝鲜和日本从中国引进的舞蹈艺术一直持续发展,而与此相反,在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随着缠足的发展而越发停滞不前。

回答2: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便将脚白绸裹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本来是一种舞蹈装束,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传,在以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成为一种病态的审美。

  一般认为裹脚大约始于五代末或宋初。从地下发掘的文物和古文献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一味沉湎于声色、诗词、歌舞之中,整日与后妃们饮酒取乐。宫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嫔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儿,后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条,善于歌舞,受李煜的宠爱。李煜诏令筑金莲台,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为了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为自然,美不胜收了 。时人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
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的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一般来说,小脚从正面看,像火伤之后,脱去陈皮烂肉,露出变形、变颜的一个肉疙瘩。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现出可憎的模糊轮廓。 从侧面看,脚趾和脚跟已从中折断,两部分紧挨在一起,在软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条由两端站立的曲线,脚跟臃肿,脚掌消失,脚背凸起。脚的全长不及自然长度的一半,整只脚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最恐怖的是从正面看脚底。那是一幅完全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诞图案。除了变形的足跟之外,已没有一丁点平滑的脚板。四个脚趾长短不一地向外转折,围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全扭曲地压在了脚板底下。

【起源的不同版本】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一说睿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窅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回答3:

  1. 缠足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2. 关于缠足的起源从明清时期起便众说纷纭。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在宋代开始流行并逐渐演变为残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陋习。

  3. 元代,蒙古贵族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清代,统治者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清代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


回答4:

所谓缠足,指的是用布将双脚裹紧使之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习俗。在缠足最为鼎盛的明清时期,通常要求把双脚缠至三寸大小,在这一情形下,三寸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缠足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南唐窅娘说。窅娘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嫔,以善于舞蹈出名。一次,李煜突发奇想,让人打造了一个高六尺的莲台;另一方面,他让窅娘缠紧双脚、只着素袜站在莲台上跳舞。据说,每个人都看到如痴如醉。就这样,缠足就从宫廷中流传开来。

尽管有不少质疑,如窅娘是否真实存在、故事中的缠紧双脚与后来的裹小脚有着本质区别而无法视之为起源等,但北宋初年已有女性缠足则大抵无误。只是当时缠足的行为还不多见,直到北宋后期方才开始逐渐流行。
到明朝初年,缠足已经成为社会地位与上层文化的一个标志。当历经艰辛终于将张士诚消灭后,为了惩罚对手,朱元璋特意将其旧部编为丐户,同时下令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可见在当时,缠足与否已成为区分贵贱的一种典型特征。

随着缠足之风越来越烈,到了明朝中后期,女性为了凸显小脚之美,更是开始在鞋上做文章,一种高底的弓鞋由此登上历史舞台。这种高底鞋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风趣,清初文人刘廷玑对此给予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 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 以目的而论,其与今日的高跟鞋并无本质区别。

加入高底之后的小脚更显美观,相应地,缠足方式也与之前的大不相同,技术含量变得更高,并非一般人都能掌握,失败的案例自然也大大增加。清初的文化名人李渔曾在他的文章中略带嘲讽地提到一位名为”抱小姐“的佳人,此人并不姓抱,只是因为双脚裹得太小寸步难移,只能靠人抱着才能出行,她因此而得名,最后为一贵人耗资千金所购买。
满清入关后,统治者多次下令禁止女子缠足并予以罪罚,因为在他们看来,缠足与衣冠发饰一样都是汉人文化的象征,为了保持民族的独立性而必须予以禁止。但动荡随之而起,清朝皇帝最后选择了妥协,在对满族妇女仍保持禁令的同时放弃了对汉人的约束。

众所周知,清朝初年曾经颁布了严厉的“剃发令”,以至于有留发不留头之说。迫于武力的威吓,男性汉人只得剃发屈服。与之相对,女子的缠足同为汉文化的象征,却历经反抗最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于是,缠足行为被赋予了反抗的象征,一些人由此提出“男降女不降”的口号。在他们的推动下,清代的缠足越演越烈,终于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已有将脚裹至三寸大小,到了清代,三寸金莲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甚至有人缠至不足三寸。除了继续明代弓、小的审美外,清代还发展出了一套七字诀:小、瘦、尖、弯、香、软、正。明代的缠足还多是在上层社会,到了清代,便是普通百姓也大多开始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