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是如何消亡的

2025-02-23 01:15: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我记得有历史学家论及过古埃及文明灭亡的原因, 他提出了几个要点, 我尝试据记忆写下, 希望没太大误差(注︰此处所指的不止是国家的灭亡, 而是其意识形态的灭亡)︰ 1) 古埃及时代基于政治与宗教理由, 只有如统治者、书吏和祭司等等的少数集团能学习圣书体与僧侣体文字, 虽然草书僧侣体(在新王国后期方演变成世俗体文字)于民间尤其在商业上广为通行, 但重点是, 许多重要的思想与知识乃经由前两种正式的字体所记录及传播, 以致于知识垄断在少数人手中,不得广传。 加上古埃及文字体系之複杂,致使后来掌握此项语言与知识锁匙的人愈发稀少,外人难以轻易参透, 据闻托密勒末期的克丽欧佩托拉七世是王室近数代中唯一、亦是最后一个通晓圣书体的君主。于是文字失传了, 知识也失传了,思想也失传了,文化也失传了, 这和日后中世纪教会垄断教育, 导致文明陷入黑暗时代的情况有点相像。 当然, 这也和希腊化有关, 下一点会论及。 2) 由早年希腊奴隶逐渐流入埃及, 已开始所谓的希腊化潮流。 比如, 很有趣一点, 就是"奴隶"一词其实是由希腊所传入, 古埃及人本身没有代表奴隶的专业术语, 对奴隶亦无明确的身份界定。 甚至可以说, 古埃及人实际上不具备正式的"奴隶"思想, 不少后人误以为被逼往修筑金字塔等建筑物的工人是王权制度下的奴隶, 其实他们的真正身份是农民, 并有收取工资, 在农休期间以劳力赚取生活费。 当然其中有些是战俘, 但要弄清一点, 战俘非奴隶, 前者是外来人, 至于奴隶, 他们是社会阶级严重分化下的产物。 故此, 我有时真想替古埃及人鸣冤, 被误以为极具奴隶主统治特色的早期古埃及文明(*大概指新王国以前)实质上没有正式的"奴隶"思想, 所谓的债务奴隶和神庙奴隶等等, 也是有一定的契约关係(比如神庙奴隶是以从役于神庙以换取生活及人身保障), 而非我们普遍认知的, 丧失人身自由的剥削性奴隶制度啊! (题外话, 因早年已有希腊奴隶流入, 加上埃及与希腊不过隔在地中海两端, 相距不远, 故金髮碧眸雪肤在古埃及并不罕见。 龟毛地说, 即小凯回到过去, 管她是金髮或碧眸, 也只会是一名平凡的外国人, 或见怪不怪的金髮希腊女奴, 但王尼是漫画, 我们就此龟毛完毕。) 后来, 后王朝时期,法老尼科二世提倡希腊化改革, 因而造成古埃及文明磒落的远因。 在上一点我曾提及, 其意识形态的灭亡, 在于圣书体与僧侣体文字、以至于知识文化的失传, 而这可归究于埃及的希腊化所致。 尤其在托密勒时代, 源于希腊马其顿的托密勒统治者把希腊语定为官方语言, 古埃及人争相学习希腊语, 以挤身入上流社会, 除了使传统语言受到漠视外, 亦使其文字语音体系受到希腊化影响, 逐渐产生变化, 古埃及文字及语言终告失传。 此体现于后期广为流行的科普特语上, 它由世俗体文字所转化而成, 是以24个希腊字母辅以7个世俗体文字组成, 乃古埃及第一个出现字母的文体, 而科普特一词亦源自希腊文“Aegyptus”, 意为“埃及人”, 后简化词首词尾变成现代语“Copt”,即“埃及人的语言”。 试问在一个以希腊语主导的环境中, 古老的埃及文字(此处指圣书体与僧侣体)如何流传? 加上,如先前所提及, 古埃及文字体系複杂,能掌握此项此项语言与知识锁匙的人愈发稀少, 而此些少数团体更垄断此方面的教育, 古埃及知识、文化和思想能不失传, 木乃伊也会复活跳Hip-pop了。 3) 依我所记得, 这是古埃及文化失传的最关键近因︰ 亚历山大图书馆之失火。 古亚历山大图书馆, The Library of Alexandria,位于埃及最北边的亚历山卓港,乃古代史中世上最大的图书馆。由托勒密王朝的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世纪所建造, 目的乃建立一个无出其右的国际希腊研究中心。 根据零星的文献记载,几个世纪以来, 托勒密君主几乎不择手段, 透过重金收购、僱人抄写、掠夺和兼併等等的管道来搜罗书籍, 比如强行扣留进出在亚历山大港口的各地商船,抄录船上所有的书稿、手稿, 才准其离开。 而在鼎盛时期,馆中藏书量高达70万卷,收藏了当时地中海沿岸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大批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他科学着述和孤本书, 吸引当代无数学者从事研究、或翻译工作(*译为希腊语的标准版本)。注意一点, 就是众多古埃及的珍贵手稿亦被汇集到此, 其中不少是世上硕存的孤本, 记录了古埃及的知识、思想和文化精粹。 公元前48年, 罗马发生激烈内战, 曾为最高执政官的政治家庞培在法萨罗战役惨败后, 遁入埃及寻求庇护,罗马统帅凯撒乘胜追击, 穷追不捨, 甚至介入了托勒密13世与克丽欧佩脱拉7世的王位争夺战,帮助女王夺取权位。 后来, 公元前47年,凯撒在亚历山大港口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大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中, 图书馆遭受池鱼之殃, 其中在布鲁却姆(Brucheium)的图书总馆被燃烧殆尽,全数珍藏过半被毁, 包括许多古埃及的珍贵孤本。 虽然凯撒逝世以后, 罗马最高执政官安东尼曾把20万卷自柏加曼城(Pergamum)掠夺的书籍转赠克丽欧佩脱拉7世, 以赔偿凯撒焚馆的损失,可惜不久复被损毁。 往后, 亚历山大图书馆日渐式微,有部分藏书被运至罗马,充实罗马图书馆的馆藏,可公元3世纪末, 罗马皇帝奥勒利安 (Aurelian)统治时期发生内战, 馆藏又毁于一旦。公元391年,基督教徒又摧毁位于六翼天使神庙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分馆,从此所有藏书与建筑荡然无存, 众多古埃及的珍贵手稿烟消云散, 其中记载的文化精粹亦告失传。 古埃及文明遂于继后近千年的岁月裡更无复苏之转机。 4) 最后的一点值得存疑, 但不妨一谈。 古埃及文化之失传, 亦在于其史载的不确性、笼统化与表面化。 文化见于历史, 但古埃及史学多为扬威耀武性的王家记载, 重点在于宣传王权, 而非记录历史事件。 <<守望和谐------探寻古埃及文明>>中有一句很好的总结, 就是古埃及史学是“仪式化的史学”, 他们都是“虔敬的伪造者”。 第一, 古埃及史载深具神化色彩, 比如阿蒙-拉神化为法老与王后交合, 一击即中孕育了下任神王。 此等言论于新王国以降极为流行, 宣扬人士包括有发起者哈特谢普苏女王, 图特摩斯3世, 阿蒙荷太普3世及往后一众没创意的“神之子”。 总结一句, 古埃及史学是神话, 而非历史记载 ; 第二, 古埃及史载偏好公式化的描述, 一成不变, 直接套用公式, 正如上述的法老诞生神话, 可谓懒人家族之祖先, 请受me一拜。 就记录史实来说, 民间文学亦不令人寄予厚望, 比如颂讚国王治绩时, 惯用句式为︰ “看啊, 他的统治和他父亲统治时一样。” 而再追溯这位“父亲”的治绩史实, 很大机率你会再发现︰ “看啊, 他的统治和他父亲统治时一样。” 如此类推。 强, 请再受me一拜; 第三, 古埃及史载亦有极端夸张、扬善去恶的倾向。 在图特摩斯3世的石碑上,有记载这位法老一箭射穿阿蒙神殿中一三指宽的铜钯, 箭头穿透在钯后三掌之远, 估计他是King Kong, 强; 第四, 古埃及人没有记录历史细节的习惯, 即过份的笼统化、表面化。 虽然他们会列出王表, 概述历史事件, 如「第x次黄金大清查」, 「第一次击败东方」, 但记载亦仅止于此。 他们没具体历史事件的记敍, 对先王也简称为「过去的神」等等, 现在的王是「神的后代」, 顶多辅上名讳与年号, 完全抹杀其个性及特色。 古埃及史载可谓是单纯的编年鑑, 简单、笼统、表面化。 所以, 我们可推测,自古埃及文明湮没后, 所有活生生可供参考的人与事已归沉寂, 在缺乏当代考古学的科学考证技术底下,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外国人, 甚或是古埃及的遗民们,又怎可能从那些仪式化的伪造史学中, 在那些不确、笼统、表面化的神话中抽丝剥茧, 复苏这个文明的本质呢? 无怪古埃及文明消声匿迹达二千多年之久。

回答2:

呵呵,是一个人提的吧,跟古巴比伦一样,不重复,是古埃及文明中断时因为王国灭亡,还是简述一下古埃及王国发展的主线 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存在城邦,后统一。古埃及王国经历了八个时期,31个王朝。至公元前525年,西亚地区崛起的波斯向北非扩张,征服了古埃及,古埃及王国灭亡。亚历山大灭波斯后,埃及随之又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个行省。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北非古埃及地区独立为托勒密王朝,后被古罗马征服,又成了古罗马的一个行省。但直到这个时候古埃及的民族还是古埃及人。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崛起,从东罗马帝国手里夺取了埃及,埃及开始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公元13世纪阿拉伯帝国灭亡,但随后小亚细亚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崛起,再次征服埃及。从阿拉伯帝国到奥斯曼帝国,埃及长达1000年以上时间是由穆斯林统治的,古埃及民族灭亡,埃及人口的主要成分也变成阿拉伯人,到现在为止,埃及仍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员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