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的绩效沟通分为哪几个沟通过程

2025-02-25 19:59: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绩效沟通
  
  一、绩效管理沟通主要是指组织者、考核者、被考核者他们之间沟通。根据绩效管理循环,将绩效沟通分为三个沟通过程:绩效计划沟通、绩效实施沟通和绩效结果沟通。
  
  1、绩效计划沟通
  
  绩效计划沟通主要是指在绩效管理实施前的培训过程、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目标值的确定过程的沟通。其实,绩效管理知识的培训过程也是沟通过程,在培训中,培训者将绩效管理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在讲的过程听取学员的意见等。通过这种方式,把绩效管理的知识传授给大家。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目标值的确定等更是离不开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从上向下沟通,二是从下往上沟通,三是混合时沟通。在指标的设定时,应该从上往下沟通,因为,绩效指标体系是从公司的战略分解与员工岗位职责相结合来确定的。在绩效指标体系的目标的确定过程建议采用混合式的沟通,因为,目标值的确定是双向过程,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太低,太高没有激励,太低没有实施价值,这就需要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充分地沟通,通过充分地沟通,是被考核知道自己的考核指标和目标,便于他们完成目标。这个沟通过程主要涉及组织者、考核者和被考核三者之间的沟通。
  
  2、绩效实施沟通
  
  绩效实施沟通主要是指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辅导和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沟通。这个过程主要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
  
  3、绩效结果沟通
  
  绩效结果沟通主要是指绩效结果的应用以及绩效反馈的沟通,这个沟通过程是绩效沟通的重点,因为,绩效考核最终目的是提高公司和员工的业绩和不断循环地改进和提高。要做到这些,沟通就不可少了。绩效结果应用的沟通是让员工明白,要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结果负责,引导员工正确的思维。对绩效反馈的沟通,这是很重要的,反馈的手段就是沟通,通过沟通帮助员工查找产生良好绩效和不良绩效的原因,并制定改进的措施和方法。这个沟通过程也主要是考核者或管理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
  
  二、有效避免绩效反馈与面谈走形式的方法
  
  1、合理化绩效考核体系,尽可能的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与客观。
  
  2、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成绩测评系统。
  
  3、HR制定绩效面谈与反馈制度并培训非人力资源管理部的部门主管。
  
  4、HR对各部门的绩效反馈与实施过程加以监督与辅导。
  
  5、HR需审核并反馈各部门的面谈结果。

回答2:

绩效面谈要讲究方式方法,绩效沟通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事不对人原则
绩效沟通的对事不对人原则要求沟通双方针对问题本身提出看法,充分维护他人的自尊,不要轻易对人下结论,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进行沟通。
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非常直接地将问题归咎于他人,甚至常常导致一定程度的人身攻击。然而,人身导向的沟通往往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人身导向的沟通往往只是牢骚,不能为解决问题提出任何积极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面,如果将问题归咎于他人,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防卫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沟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对双方的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
人身导向的沟通不适用于批评,同样也不适用于表扬。即使你告诉对方“你好优秀啊”,如果没有与任何具体的行为或结果相联系,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讽刺而引起对方的极度反感,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
(二)责任导向原则
所谓责任导向,就是在绩效沟通中引导对方承担责任的沟通模式。与责任导向相关的沟通方式有两种——自我显性的沟通与自我隐性的沟通。典型的自我显性的沟通使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而自我隐性的沟通则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复数的表达方式,如“有人说”“我们都认为”等。
人们通过自我显性的沟通方式,能够更好地与对方建立联系,表达合作与协助的意愿。“我想这件事可以这样……”“在我看来,你的问题在于……”等说法都能够给人这样的感受。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往往通过自我隐性的沟通方式逃避责任。这往往给人一种不合作、不友好的感受。在建设性沟通中,人们应该使用责任导向中自我显性的表达方式,与沟通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当下属使用自我隐性的沟通方式时,管理者应该在给下属说话的权力的同时,使用要求对方举例的方式引导下属采用自我显性的沟通方式,使员工从旁观者的立场转变为主人翁立场,并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三)事实导向原则
在前面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中我们谈到,我们在运用建设性沟通时应该避免轻易对人下结论的做法。遵循事实导向的定位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这种倾向。事实导向的定位原则在沟通中表现为以描述事实为主要内容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人们通过对事实的描述避免对人身的直接攻击,从而避免其对双方的关系产生破坏性作用。在管理者向下属指出其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更应该恪守这一原则。在进行描述性沟通时,管理者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管理者应描述需要修正的情况。这种描述应基于事实或某个特定的、公认的标准。例如,管理者可以说“你在这个季度的销售额排名中处于部门最后一名的位置”“这个月你受到了三次有关服务质量的投诉”等。这种描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下属的抗拒心理。
(2)在描述事实之后,管理者还应该对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做一定的描述。例如,管理者可以说“你的工作业绩出乎我的意料,这将对我们整个部门的销售业绩产生不良的影响”“顾客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服务水平,他们宁可放弃我们的产品”等。在这里,管理者应该注意不要使用过于严厉的责备的口吻,否则下属会将精力集中于如何抵御攻击,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
(3)最后,管理者可以提出具体的解决方式或引导下属主动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描述性沟通都应该遵循这三个步骤。上面的例子是针对指出下属工作中的问题而言的。总之,在可能的情况下用事实根据来代替主观的判断,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方的不信任感和抵御心理,这能帮助我们更加顺利地进行建设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