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
浙贝母〔FHtiltaria thunbergii Miq.(.Fritillaria verticillata Willd.var.thunbergii Bak.)〕别名象贝、浙贝、大贝、珠贝。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主产浙江宁波鄞县,该地栽培已有300年历史。以往全国浙贝产地仅限鄞县一地,近一、二十年来,在长江下游地区,经试种已形成几个生产基地。主要有江苏南通、杭州市郊、浙江余姚、舟山等地。浙贝以地下鳞茎入药。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如贝母碱,去氢贝母碱,贝母新碱,贝母芬碱,贝母定碱,贝母替定碱等。味苦性寒,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主治痰热咳嗽,胸闷痰粘,慢性气管炎等。
一、形态特征
株高30—80cm,全株光滑无毛。须根系,每株有根10—40条,根长15—40cm。茎单一,地上不分枝,每株一般有二主茎并生,每主茎旁由地下分出的分枝茎1—3条,也直立,地上不分枝;茎绿色,有时稍带紫色;圆柱形。地下鳞茎扁球形,由2—3片白色肥厚的鳞叶合成,直径2—6cm。叶无柄,叶片窄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互生,有时对生或轮生,上部叶先端成卷曲;叶纸质,全缘。有花一至数朵,顶生或总状花序;花钟状,下垂、淡黄色或黄绿色,带有淡紫色斑点;顶生花具苞片2,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片6,二轮排列,内外轮相似,花被片长卵形或卵圆形,长2.5cm左右,宽1.5cm左右;雄蕊6;子房上位3室,柱头3裂。蒴果短圆柱形,长1.6—2.6cm、宽2—3cm,具6棱,棱翅宽6—8mm。种子多数,扁平瓜子形,边缘有翅(图14—131)。
图14—131 浙贝母形态图
1.植株上部 2.植株下部和鳞茎 3.去花瓣后示雄蕊和子房 4.子房和柱头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特性
浙贝完成一个生长周期,需要一年时间,分为生长活动期和鳞茎休眠期两个阶段。在浙江(以下生长物候期均以浙江为例),一般从9月中、下旬鳞茎的根与芽明显生长起,经出苗、生长到第二年5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止为生长活动期;从地上部分枯萎起,经过夏到9月中、下旬为鳞茎休眠期,在休眠期中,鳞茎也进行着呼吸以及芽的后熟等变化活动,但在外表上不易看出。
1.芽的分化
浙贝在休眠期间,芽的后熟及分化十分微小缓慢,到9月进入生长活动期后,芽的分化明显加快,到10月上旬,生长点上就可以明显看到许多突起。到11月中旬,芽中的幼蕾已分化得十分清楚,将来在茎上有多少片叶子也已全部分化完成。到12月中旬,在芽中已明显地可以看到花中的雄蕊,如果用手剥开幼芽,肉眼也可以看出芽中的花蕾(图14—132)。
图14—132 浙贝母芽的分化1.幼叶 2.生长点突起 3.幼蕾 4.幼蕾中雄蕊
在内部不断分化的同时,芽的外表也不断伸长,早期伸长比较缓慢,到12月中旬,芽长还不到2cm,而到12月下旬以后,芽就迅速伸长。
2.根的生长
在休眠期中,鳞茎在土下经四个月之久,但不发根。而进入生长活动期时,根就不断伸出生长。鳞茎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根,栽种一星期左右就有根穿出鳞片向土中生长。一个鳞茎中的几十条根不是一次伸出鳞片,而且先后断续伸出,相继约经一个月左右。根伸出鳞片后不断生长,直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根的总重量、分布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最高峰,4月以后根基本上不增长。达到动态平衡,略有下降,但.继续保持它的吸收能力,直到枯萎。
3.出苗浙贝的主茎一般在2月上旬出土,因气候而有所迟早,早的年份在1月下旬出苗,迟的年份在2月中旬出苗。从初苗到齐苗经10天左右。二秆(地下的分枝)的出土,在2月底到3月初,比主秆(主茎)要迟约三个星期左右。
4.地上部分茎叶生长
浙贝出苗以后,茎就不断增长。主秆长到3月下旬或4月上旬时最高,以后直到枯萎不再增高。出苗后主秆的增高,主要是节间的伸长、节数并不增加,节的多少早在未出苗时已分化完成。二秆在出土后10天左右期内增长速度最快,增长持续一个月左右,直到4月上、中旬停止伸长。
浙贝的叶在出土时间内紧包着,出土后逐渐向外展开,叶面积不断增大,但叶数在出土后并不增多,在未出土前早已决定。叶面积的增大在3月中、下旬增长最快。从以上浙贝茎叶增长可以看出,浙贝的营养生长的旺期主要在3月间,只有在这段时间内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才会有良好的营养生长。有了良好的营养生长基础才有良好的生殖生长(高产),因此,加强3月份以前的管理,非常重要。
5.种鳞茎的养分消耗
浙贝种鳞茎内有较多贮存养分,出苗前几个月根的生长、芽的分化都要依靠它来供应养料,出苗后种鳞茎还在起一定的作用。了解其养分消耗过程,对施肥以及其它措施的运用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种鳞茎的养分消耗过程如图14—133所示。它在根生长、芽分化时内部养分不断减少,到出苗时约消耗一半左右,到3月底内部养分全部消耗完毕。
图14—133 浙贝母种鳞茎干物质消耗
6.新鳞茎的形成
新鳞茎的膨大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浙贝出土前的11月及12月上旬,这个时期可以看到基部的鳞片有些肥厚,但膨大得很小,占整个鳞茎的5%左右,以后因进入寒冷季节而基本停止膨大。这一时期的养分主要是由母鳞茎供应的,实际上是内部养分转移,第二个时期是在2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这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整个鳞茎的95%以上是在这个时期膨大的。这个时期尤以3月下旬到4月间膨大最快(图14—134)。鳞茎膨大到植株上部开始枯萎时仍在进行,一直到地上部分全枯为止。鳞茎中的心芽,早在当年11月间形成,一个心芽下一年能产生一个新鳞茎,所以提高繁殖率措施应在当年11月前进行。
图14—134 浙贝母新鳞茎增大过程7.开花结籽
随着浙贝茎叶的生长,年内形成的花蕾,逐渐在茎顶端露现。花梗开始是伸直的,到花将要开放时,花梗向下弯曲,花蕾下垂,花瓣象倒挂金钟状开放。一植株的花是从上而下开放。一般大田在3月上、中旬花蕾下垂,3月中、下旬开放,3月底到4月上旬花谢。一朵花从花蕾下垂到开放约经3—10天。花开放到花谢。约经5—7天。大田开花初期到花谢初期,约经两星期左右。
浙贝由于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结实率很低,只有少量的花能够结果。结果后的花梗又向上伸直,果实朝天着生。花谢后约经40天种子成熟,当时植株已基本枯萎,可收获种子。种子有后熟过程,收后不能当即发芽。
8.枯萎
浙贝在浙江是4月下旬或5月上旬植株开始由上向下逐渐枯萎。到5月中、下旬全株枯黄,枯萎的时期主要是由其遗传性所决定,但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初夏高温(30℃)来得早,枯萎期也早。其它如种鳞茎小,有害虫,病害,根系生长差,干旱缺水,多年连作等等情况也会使枯萎期提早。延迟枯萎期能促使鳞茎充分膨大,提高产量。农谚云:“早出十天不如迟枯一天”。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推迟枯萎期,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
浙贝主产地浙江鄞县樟水地区,处于四明山边缘。两面是山,中间大溪,土层1m以下是鹅卵石,土质为冲积土及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2℃,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8.8℃,年降水量1400mm左右。初霜期在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中旬。多年观察和试验表明,浙贝对环境条件有如下要求:
1.温度
浙贝喜温凉的气候条件。在出苗前10天内,平均地温在6—7℃左右时才能出苗。根的生长要求在7—25℃之间,以15℃左右为最宜,6℃以下根停止生长,25℃以上因温度过高抑制生长。在休眠期中不会发根主要是高温因素。试验表明,在休眠期中给以适当低温也能发根。浙贝地上部分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在4—30℃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气温越高,生长速度越快,气温低于4℃植株几乎停止生长。在-3℃时植株受冻,叶子萎瘪。气温高到30℃以上时,植株顶部就有枯黄现象。鳞茎的膨大,要在5cm土层下日平均温度10—25℃之间能正常生长膨大,高于25℃将导致鳞茎休眠,50℃左右鳞茎就会死亡;在-6℃,鳞茎受到冻害。开花适宜气温在22℃左右,但6—28℃气温间也能开花。
2.水分
浙贝要求湿润的土壤环境。据试验,土壤含水量达27%左右时最利于浙贝生长,含水量降为6%时,植株就不能生长。发根的土壤水分以20—28%为宜,土壤水分在10%就不能发根。浙贝在各个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要求不同,一般出苗前需水量较少,出苗后到株高生长停止(即2月初到4月初),需水量最多,若这个时期月平均降水量在40mm以下,浙贝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3.阳光
浙贝要求有充足的阳光,在生长期搭棚遮荫要比正常生长情况下的产量下降30—50%。
4.土壤
浙贝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其产地所以这样集中,与土壤条件限制有很大关系。有些新引种地区,多年没有试种成功,其土壤选择不当是一个很大因素。浙贝宜生长在透水性好的砂质壤土,这种土壤应是“捏起来可以成团,丢下去散得开”。我们对老产区典型土质分析结果列于表14—120。
表14—120 浙贝母主产地典型土壤质地分析
粘性土壤不宜种浙贝,特别不宜作种子地(鳞茎在土中过夏),粘性土壤容易积水或透水不良,造成鳞茎的腐烂。据杭州试种,在直径小于0.01mm的土粒占40%左右的土壤中,鳞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腐烂。作商品的浙贝地,因当年初夏起土对土壤质地的要求可放宽些。浙贝虽要求砂质土壤,但砂性过大,含砂在90%以上,保肥保水能力差,不能满足浙贝耐高肥的要求,生长同样受到影响。土层深度在40—50cm以上,才能满足其根系发育和鳞茎膨大的要求,土层过浅,植株生长不良,会提早枯萎。
浙贝要求微酸性或中性土壤,PH5—7的土壤生长较好,pH3以下,就停止生长。
三、栽培技术
(一)繁殖方法
1.鳞茎繁殖
这是目前生产上主要的繁殖方法,但繁殖率低。栽种一个鳞茎,来年种茎烂掉,新的只能生出相似的两个,一个又要作种,只有一个鳞茎能作商品。因此,下种量大、繁殖率低成为生产上的主要问题。鳞茎繁殖可比栽种时增加1.5—3倍,因肥培管理、栽种技术及种茎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别,平均增加两倍左右。鳞茎小的要比大的增殖倍数大些。比如同样栽种100kg,在同样条件下,小的鳞茎可以增殖2.8倍,收280kg,大的只能增殖2.4倍,收240kg,小的可比大的多收40kg。但是以同样个数鳞茎栽种,则大的绝对重量要比鳞茎小的高。例如,大小鳞茎各1000个,大的鳞茎1000个为30kg,增殖2.4倍,可收84kg,小的1000个为20kg,增殖2.8倍,只收56kg,大鳞茎要比小鳞茎增重28kg。
为了保证鳞茎的质量,浙江主产地把浙贝分为种子地和商品地两种,商品地中收获的贝母专门加工成商品贝母供药用,种子地的浙贝在枯萎后不马上起土,过夏后,到9—10月起土作种鳞茎用。起土的种鳞茎再分为种子地用和商品地用鳞茎两种。作种子地用的种鳞茎要求比较严格,要选没有破损,没有病虫腐烂。一般具有两个芽,直径为4—5cm,每公斤约32—40个左右,当地称为2号的种鳞茎。其它的都作为商品地种鳞茎。所以要选这样大小的鳞茎作种鳞茎,原因是:选过大的,栽种量大不经济;选过小的,将来种鳞茎也小,产量低。
2.小鳞茎繁殖
小鳞茎指在浙贝地上遗留下来的,没有被利用的,直径约1—2cm,重0.5g—4g左右的鳞茎。这些小鳞茎生活力比较强,一般通过二年左右的培育,就可达到生产用鳞茎那样大小。培育得好,重3—4g的小鳞茎只要一年,就可达到20—25g,作生产上种鳞茎用。
小鳞茎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栽种的种鳞茎因某种原因发生腐烂,主芽不能正常发育,形成了许多小鳞茎。二是种鳞茎主芽发育正常,但在主芽某些部位上产生不定芽,再由不定芽发育成一个个小鳞茎,这种情况往往在栽种的鳞茎较大,营养充足的条件下产生较多。
小鳞茎繁殖的栽培管理和鳞茎繁殖基本相似,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栽种时,要按鳞茎大小进行分档,分别各自下种。
(2)栽种的密度和深度,按表14—121所列较为适宜。
表14—121 各档小鳞茎栽种深度和密度
(3)由于小鳞茎种得较浅,过夏时要特别细心管理,以防鳞茎腐烂。
3.种子繁殖
5月中旬前后采收种子,但此时种子胚尚未成熟,需在5—10℃下经2个月左右,种胚才能长成。高于20℃或低于0℃种胚都不能发育,用这样的种子播种当年就不能出苗。在自然条件下,当年采收的种子,在秋季下种,土壤湿润,种子在地里经自然湿温,胚发育好后,第二年春才出苗。
种子繁殖的一年生苗是一片线形计叶,鳞茎似绿豆大;二年生苗为一片披针形叶,鳞茎似花生米粒大小;三年生植株开始抽茎;四年生植株开始开花;第五年鳞茎可进行无性繁殖。
用种子繁殖由于生长期长和存在一些越夏保存问题,目前生产上一般没有采用,只是在种鳞茎来源困难的地区,采用了一些。但种子繁殖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繁殖系数高,一株结果实的浙贝能结籽几百粒,种子出苗在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