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眼中的九零是什么样子?

2025-04-23 12:37: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谁没有年轻过?谁都有过张扬的青春。只是标新立异是否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呢?虽说我是88年出生的,应该是个80末的,和你们也差不多,但是有写东西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很多人说,九零后就是非主流。什么是非主流呢?就是和主流不一样。什么是主流呢?就是大多数。 九零后,一群90年到99年出生的人,十年,在人的一生不是个很大的比例,所以,应该接受他们的特殊。 而且,只是群10岁到19岁的孩子。他们,是经历了互联网普及和飞速发展的一代,在我看来,九零后的收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80后在同样年龄的信息量,更不必说70后、60后。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非就是信息的获取。所以,当很多人质疑90后的非主流,没什么奇怪,因为90后知道的太多了。 十几岁,青春期,正是叛逆的时候,而当叛逆带上了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个性。而我以为,我们太缺少个性了,缺少了批判的眼光。 当60后沉浸在伤痕文学的年龄,90后正在看世界上各个流派的各类文学;当70后理所应当勤勤恳恳得工作时,90后会问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当80后在教室里捧着书本,90后会质疑课本的含金量。 从很多角度说,我觉得,90后更像西方教育下的一代,难怪,现在的地球就是一个大村庄,信息在村庄里以光速传播,90后其实就是融合了各种文化的一代,这种既有东方文化又有西方文化的底蕴其实蕴藏着很恐怖的力量,它会让90后以一种更加全面独特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在我看来,对90后的偏见其实是不客观的。 就像曾经的80后被誉为垮掉的一代,当经过了时间,特别是去年汶川地震后,一群群80后志愿者为灾区做出的贡献,80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我觉得,新生的事物被质疑很正常,而且未必不是件好事。质疑和压力不同,它更容易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当90后的很多行为,很多话语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也大可不必紧张。你们喜欢《哈利波特》,喜欢韩寒,喜欢《海贼王》,喜欢劲舞团,喜欢质疑权威,其实不必太在乎别人对你们的看法。因为,我认为,你们是在用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成长,一种超越了过去的方式,这种不被“古董”们接受的方式在某种角度说,恰恰说明了一种与时俱进。 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类似快餐的文化没有缺陷,90后往往都更专注于外来的一些文化,也许是一种新鲜刺激的快感。剥开浮躁,很多被冷落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同样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等待着90后去继承和发展,这是一种文化的归属感,一种根植于最深文化积淀的归属感,浸淫其中,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其实,我对90后还是充满好感的,就像中国总在说建立什么什么中国特色的东西一样,我认为,有个性,有批判的眼光是出色的前提,而这就是90后最鲜明的特点。我觉得,这样的一代给了我对未来更美好的希望。

回答2:

不要介意.我复制我的日志给你. 【夏天】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让人忍不住地自觉的把低府的头往高处望去. 强烈的光线直冲我们的眼帘, 接着皱皱眉头, 继续独自的看着, 静静的, 不动神色. 外面的宁静让我感到一丝的忧伤. 如果悲伤真的能够逆流成河?那应该变成了黄河. 九零后的我们个个都是遍体鳞伤的.所有的难过和不愉都自己扛了下去, 竟管我们知道会很艰辛. 但心甘情愿. 自己的悲伤总往心里面挤, 开始害怕什么时候会挤爆? 夏天的风总是热的, 可吹到身上时却感到一丝寒意. 那个在夏天里站在阳光下微笑的男孩早已消失在了, 他最后的夕阳中. 可能那男孩将会永远的消失在夕阳后. 忧伤总是淡淡的, 心它总是慌慌的, 笑脸总是伪装的, 脑袋总是千金重的, 呼吸它总是痛的. 心已停止活动了. 青春是淡淡的. 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