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种纪念郑和航海的出版物正陆续出现在市面上。昨天,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会员、郑和研究学者杨斌对记者指出,一本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版《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中,却有这样的描述:马可波罗见过报恩寺塔!杨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说法。
马可波罗盛赞报恩寺塔
在杨斌先生的指点下,记者在该书的第63页看到,这本书是如此介绍郑和监督建造大报恩寺的史实的:“永乐十年(1412) 年,明成祖朱棣为了报答生母的养育之恩,下令重建报恩寺……宣德六年(1431)八月初一竣工,整个工程用了19年时间。”在介绍大报恩寺中的琉璃塔时,又有这么一段话:“马可波罗称它为‘南京的象征’,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
“问题就出在这里!”杨斌说: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即著名的大报恩寺塔,是明永乐十年(1412年)开始修建的。而马可波罗是伟大的航海家,曾经在中国留居17年。
但许多史料上都记载,马可波罗出生于1254年,去世的时间是1324年。马可波罗于1275年左右来到中国,抵达元朝首都大都,1291年从泉州乘船回国。在中国的17年中,始终是元朝时代,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出生,明朝更没有建立,大报恩寺塔连影子还没有?“除非活到158岁,否则马可波罗是不可能看到这座明代永乐年间的恢宏建筑的,也不可能大为赞叹,称其为‘南京的象征’呢!”
马可波罗见到的是阿育王塔?
记者为此采访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责任编辑胡小河。胡小河承认,活了71岁,在中国呆了17年的马可波罗是不可能见到报恩寺塔的。但探究一下报恩寺塔的历史,书中的记述也似乎同样解释得通。
在联系了该书作者后,胡小河告诉记者,大报恩寺塔的前身是建于东吴赤乌三年的阿育王塔。该塔位于长干寺中,而长干寺是古代南京的一座著名寺庙,曾有史籍称其为“江南佛寺之始”,阿育王塔因此远近闻名。
马可波罗在扬州做官期间,来过南京,因此他口中的“南京的象征,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指的应该是阿育王塔。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在阿育王塔的基础上,对古塔进行重修,建成了报恩寺塔。
阿育王塔和报恩寺塔是两回事
那么,阿育王塔和报恩寺塔究竟是不是同一座塔呢?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季士家研究员。
季士家明确指出:大报恩寺塔是永乐十年开始建造的,而建于东吴的阿育王塔在永乐六年的时候被完全毁坏,找不到踪迹了。“现在大报恩寺旧址一带还有个地名叫‘宝塔根’,说明建报恩寺塔时是先堆土的,打地基,显然是从无到有地造一座塔,而非在一座古塔上进行重建。从史料上看,阿育王塔是一座不大的塔,永乐六年时,就毁于大火了。”
而且,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马可波罗研究还有争议,有许多人甚至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
季士家先生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是一本通俗读物,目的是为了向中小学生介绍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目前,这本书已经发到了许多学生手中,起到了教材的作用。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季士家呼吁,这个硬伤必须尽快改过来,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http://gb.chinabroadcast.cn/8606/2006/04/15/401@1002426.htm
马可波罗留下六大谜团 是否真到过中国
七百年前,一个威尼斯年轻人踏上旅途,在二十四年的漫长历险中,探索了最遥远的异域国度。他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改变了历史的轨迹,使他成为了传奇人物。然而,也有一些人说他是个骗子。几百年来,马可·波罗激励了无数后人,却也受到了诸多质疑。这位跨越大陆的伟大探险家、是否亲眼看到过书中描写的一切?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七百年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麦克·山下重走了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本文是他同大英图书馆博士弗朗西丝·伍德的部分对话。
中国采购团赴美买什么
·美攻伊越传越邪乎 ·哈马斯发不出工资
·女大臣为小泉殉情 ·印帮伊朗加强军力
·时尚街原是屠宰场 ·西西里黑手党老巢
·白宫总管难言之隐 ·我为何离开周星驰
·伊电影禁说我爱你
·香港狗仔队的苦水
议题一:路线
伍德:马可·波罗应该是从威尼斯一路前往北京,而后继续在中国旅行。根据这样一本游记,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可以照着其中所写的路线,一站一站地前进。但仔细阅读之后,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一本可以直接参考的旅行指南。
山下: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旅行归来大约二十年后才写下了这本游记。现实的场景与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说的地方找到的。
议题二:马可的描述
伍德:人们很早就开始怀疑马可·波罗。首先,大家不相信中国真的像他所写的那样幅员有那么辽阔。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开始质疑,是不是真的能按他给出的时间从甲地走到乙地。我想,要是把几百年来人们提出的疑点累积起来,你会发现,马可·波罗的确很值得怀疑。
山下:昨天晚上,我重读了《东方见闻录》中有关他在敦煌那段时间的经历。文字与现实的相似让我非常惊讶,而且,不仅仅是相似,他极为精确地描述了一场杀羊的仪式,其目的是保佑儿女平安;这跟我们在婚礼上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
议题三:书中遗漏
伍德:书中有一些严重的遗漏,让人打心底里怀疑他写的是不是亲身的经历。比如说,他根本没提到使用筷子,也没说喝茶。虽然替他辩护的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不喜欢喝茶,他是意大利人,也许更喜欢喝葡萄酒。他在中国应该会看到女子裹脚,但书里也没提。我认为,这些遗漏都是问题。
山下:怀疑马可·波罗的人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他没说起裹脚的事。不过,我认为书中其实讲到了这个问题:描写女人的步态时,他说那是非常秀气的步子,前、后脚之间的距离、和一根头发丝差不多。我觉得,这正是在描写裹脚的妇女如何走路。还有一点,由于当时的女性都穿着长裙,马可不可能看到她们的脚。所以依我看来,虽然没有直接看见,但他的确谈到了裹脚的女子。
刘教授:在蒙古人的朝代,蒙古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是统治阶级。像马可·波罗之类的外国人都属于第二等人。而北方的汉人和南方的汉人分别被归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很多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人,通常只跟同一等级的人来往,这很正常。马可很少与等级比他低的汉人来往,难怪没学到多少汉人的习俗。
议题四:史料记载
伍德:我认为,有关马可·波罗的最大疑点,是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汉语或蒙古语的史料中。当时中国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但马可·波罗一家压根儿没出现过。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两百年来,中国的、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一无所获。这是一个大问题。
刘教授: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认为,不能过于依赖那一时期的记录,就连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的汉语文献中。元朝的原始档案在朝代临近尾声时就已被毁了。
议题五:第一手的经验
伍德:他即便没去过中国,照样可以写出这样一本书。仅一百年后,就有一个知名的商人佩加洛提,他在安特卫普工作,最远只到过巴勒斯坦,却写了一本如何跟中国做贸易的畅销书,甚至建议要带上女人,因为同中国女子交往很不安全。我认为,他写的不是第一手的经验;我也不相信马可·波罗写的是自己的经历。
山下:马可讲述的故事有些的确是匪夷所思。他说,他曾遇到吃生肉的人;对此,我要亲眼见过才敢相信。作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马可·波罗曾到访云南,遇见了一些少数民族。有一件事让他非常惊讶:这里的人们竟然食用生肉。很显然,今天他们依旧如此。但是我没想到的,他们喜欢生吃的这种肉竟会是猪肉。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肉一定要煮熟之后才能吃。可是这些人,七百年来他们一直在吃生猪肉;而且从这一张张气色红润的面庞来看,他们都非常健康。
议题六:原始手稿
伍德: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或者说他在异乡的发现,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经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经过不断誊写的抄本。早期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大约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难追溯这些故事的源头。
山下:有一件事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当时,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已持续了多年。返乡之后没过多久,马可就被软禁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其实是在一间牢房里写下了这本游记。这部传奇著作就在这种环境里完成的。马可向关押在同屋的鲁斯提契洛口述,而这位作家一向喜欢渲染色彩、添加想象。或许,是代笔的鲁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
结论
伍德:我想,总要综合考虑所有的疑点、问题、遗漏、怀疑、以及关于他是否去过中国的争论,设法得出一个结论。我认为他显然没去过,但又有很多人坚信、他确实去了。我们没法用指纹或DNA证明什么,毕竟已经过去了七百年。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一个相信不相信的问题。
山下:对于那些怀疑马可·波罗的人、以及他们的种种说法,作为惟一重新走过这段旅程的人,我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我们或许可以坐在伦敦的某个图书馆里,反复思索他究竟去过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
议题四:史料记载
伍德:我认为,有关马可·波罗的最大疑点,是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汉语或蒙古语的史料中。当时中国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但马可·波罗一家压根儿没出现过。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两百年来,中国的、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一无所获。这是一个大问题。
刘教授: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认为,不能过于依赖那一时期的记录,就连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的汉语文献中。元朝的原始档案在朝代临近尾声时就已被毁了。
议题五:第一手的经验
伍德:他即便没去过中国,照样可以写出这样一本书。仅一百年后,就有一个知名的商人佩加洛提,他在安特卫普工作,最远只到过巴勒斯坦,却写了一本如何跟中国做贸易的畅销书,甚至建议要带上女人,因为同中国女子交往很不安全。我认为,他写的不是第一手的经验;我也不相信马可·波罗写的是自己的经历。
山下:马可讲述的故事有些的确是匪夷所思。他说,他曾遇到吃生肉的人;对此,我要亲眼见过才敢相信。作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马可·波罗曾到访云南,遇见了一些少数民族。有一件事让他非常惊讶:这里的人们竟然食用生肉。很显然,今天他们依旧如此。但是我没想到的,他们喜欢生吃的这种肉竟会是猪肉。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肉一定要煮熟之后才能吃。可是这些人,七百年来他们一直在吃生猪肉;而且从这一张张气色红润的面庞来看,他们都非常健康。
议题六:原始手稿
伍德: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或者说他在异乡的发现,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经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经过不断誊写的抄本。早期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大约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难追溯这些故事的源头。
山下:有一件事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当时,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已持续了多年。返乡之后没过多久,马可就被软禁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其实是在一间牢房里写下了这本游记。这部传奇著作就在这种环境里完成的。马可向关押在同屋的鲁斯提契洛口述,而这位作家一向喜欢渲染色彩、添加想象。或许,是代笔的鲁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
结论
伍德:我想,总要综合考虑所有的疑点、问题、遗漏、怀疑、以及关于他是否去过中国的争论,设法得出一个结论。我认为他显然没去过,但又有很多人坚信、他确实去了。我们没法用指纹或DNA证明什么,毕竟已经过去了七百年。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一个相信不相信的问题。
山下:对于那些怀疑马可·波罗的人、以及他们的种种说法,作为惟一重新走过这段旅程的人,我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我们或许可以坐在伦敦的某个图书馆里,反复思索他究竟去过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
有怀疑精神可嘉!
是的,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说真的,我也没见过!
我还纳闷呢!你说说,有事打个电话不就行了吗!要不坐飞机也快呀!干吗非要那样辛苦呢,这不是吃饱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