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各种能传递电子的物质在动态变化或平衡时所表现的性质,对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 土壤氧化还原性既受土壤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土壤的一系列性质,是决定土壤中养分转化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的氧化还原性不同,营养元素的状态及其有效性也有异(表9)。土壤处于氧化状态时,可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但不利于有机态氮的累积。在中国南方红壤区,大量氧化铁的存在是磷的有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还原条件可使土壤中的磷酸铁活化。在还原条件下,大量铁、锰离子的出现使一部分原被吸附的钙、钾离子成为速效性,但也促进了盐基(包括其本身)的向下移动。各种土壤的pH在还原条件下渐趋近于 7,一般可使养分的有效性达到最高。但在强烈还原条件下,缺氧和还原性物质(包括H2S、Fe2+、有机酸等)积累过多对植物生长也有害。在农业生产中,旱地土壤以氧化条件为主,一般不存在因还原性物质过多而引起对植物毒害的问题。水稻土则不同,它虽有周期性的氧化条件和还原条件的交替出现,但在水稻生长期间仍以还原条件为主。所以对水稻土,特别是某些排水不良的水稻土,应适当采取排水落干、降低地下水位、实行水旱轮作等措施,以改善其通气性,增强氧化性,消除过强的还原性质,以利水稻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