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的文献记载

2025-04-26 13:11: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山海经》提到有少昊之国,(《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少昊主要是东方夷人鸟图腾部落的百鸟之王,但他的神格复杂多变,他既有金神的成分,也有海神的成分。(相传,少昊神的母亲皇娥,在穷桑的苍茫海面上,遇到了白帝之子(白帝正是金神)。他们泛于海上,游漾忘归,过着超乎人世又入乎人世的生活,结果生下了少昊。(参见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
金神位于西方,而海神则位于东方,于此,少昊神格的二重性已有所透露。在神话地名上,这些二重性同样有所表现:昆仑之墟和归墟的墟字,义正相反。《说文解字》释墟为大丘也,与昆仑之墟正相契合。但墟还有大壑(即大山谷)的含义(见《康熙字典》)。这些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正是中国上古神话从字里到行文,从情节到角色的普遍特征。
成书于春秋战国,道家列子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有更详尽、也更富原始神话、巫文化色彩的记载。根据这篇报道,归墟在渤海之东,它随着更为奇异的神话之翼,飘渺于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平线之外(仍是帝的统辖范围)。在遥远东极的无底之海,有五座神山:岱舆(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这些山,上下周旋三万里,山间相距各七万里,每山平顶达九千里。试看,这是人间景色么?
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花)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这是一个较之西方式的天堂更好等级制、也更为自由的洞天福地。这里,所有的居民,皆是圣仙之种,他们每天在山与山之间作各样跨海凌空的飞行和不拘形迹的自由交际。 关于他们的生活,还有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说在远古之先,这五座仙山相互独立,各个没有根底 他们飘浮在汪洋之上,常随波潮上下往返。这种状态与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的处境出奇地契合。这是否在海市蜃楼的一般含义之外,还意味着远古初民对人类的大生存环境,有一种穿透表象的灵性直觉?
据先秦记载,有一天,居民对大环境的游移不定切感厌烦,他们向宇宙的至上之神集体投诉。 帝(这称号早在殷代已见文献)唯恐宇宙东部的神山流移到西极,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禹强(禹强的鸟身表明他的东夷渊源,这与少昊神的东方要素是一致的)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山基,稳住了五座神山。它们受命六万年轮换一次。此情此景,与鳌鱼负地和鳌鱼眨眼 的神话相参证,可暗示神山即大地的原始观念。负山,实为负地。这样看来,在归墟神话的身影后面,可能隐藏着较昆仑神话更古老的创世神话的遗绪。但因现有材料不足,尚难于考证。但这可以暗示,上古神话曾经多么丰富,如大地神话,当远远多于今日所存者。
但好事总是多磨。正当这五座神山被稳住,远古居民安居之际,生长在龙伯之国的巨人种族(据(晋)张华《博物志.异人》转引古籍《河图玉版》的记录,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很可能,这是类似希腊神话提坦巨人族的远古神怪之族。)蠢蠢而动,入侵归墟,他们举足几步就跨到了神山边,放下钓钩,一下子钓走了六只神鳌 ,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羁绊,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了汪洋大海。数以亿万计的远古居民被迫 播迁(即流亡)到其他地方。天帝十分震怒,他把龙伯国驱放到凶险危困的地方,并大大缩短了巨神们庞大的躯体。但据说到了伏羲、神农时代,巨神的躯干还有数丈之高。(见《列子.汤问》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