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蒹葭》的意境美

简述《蒹葭》的意境美
2024-11-15 19:52: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