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指某年某地区新出生的婴儿预期存活的平均年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到现在的一半。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国家启动实施了妇幼健康保障工程,2016-2019年,中央下达预算内投资100.5亿元,支持594个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投资规模较“十二五”时期明显提高,项目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形象面貌焕然一新。
扩展资料
寿命长短所受的制约:
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
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社-人均预期寿命77.3岁: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人均预期寿命又称“生命期望值”或“平均余命”,是对人的生命一种有根据的预测,即预测年龄某岁的人今后尚能生存的平均寿命。它是根据各个年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综合表达各个年龄的死亡率水平,反映某个国家、某一地区人口未来存活年龄的平均值。
这个指标与性别、年龄、种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常常需要分别计算。平均预期寿命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曾经的寿命就是年老的和才刚出生的平均起来的寿命就是人的最佳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