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向来讲究公平,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选拔人才的教育体制,它从实行到废除经历了很多演变。它有很多重要的基本特征,尤其在官吏制度这一方面更为注重,不同的皇帝在位时有着不同的考察体制,范围由大到小,难易程度层层递进。由此看来,考取功名也绝非容易之事。
科举考试有很多内容,这些内容根据考生的自我需求来划分。有的考生擅长政治方面的知识,他就可以去组织政治考试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的考生对军事比较感兴趣,他就会在军事方面的考题上大显身手。皇帝通过科举制度为自己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建设国家事业。科举制度充满了人性化,它不在乎人的社会地位是否高尚,也没有人数的限制,所谓“寒门出弟子”,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科举考试还必须公开。所有考生的活动都必须公开,不允许私自出离考场,否则被认定为作弊行为,不仅诚信方面受到损失,凡有前科者终不录用。
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宋朝时进一步发展,参加考试的考生大量增加。到了元朝则出现层层选拔的特点,第一步先在乡里面进行选拔,合格者再进入特定的场所接受考验,最终剩下来的精英学者被送到皇宫由皇帝亲自监考,合格者就会被当场录用。明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顶峰,考试的风气贯穿着整个京城,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试会越来越公平,也会越来越严格。
一、特征:
1、种类繁多。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2、科目分类: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
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
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
二、简介: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各朝的科举都有其不同的变化,亦有其不同的名讳: 比如名衔 也分了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贡士、会元、举人、解元、秀才、贡生 而它的等级也都有,察举、征辟、孝廉、童生试、 乡试、会试、殿试、及第、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 鼎甲、贡士、举人、生员、八股文、金榜、同年、校、庠、国学、乡学、 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 书院、学官、 祭酒、博士、司业、学政、 教授、 助教、 监生、诸生等等。 谢谢采纳!
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选拔人才,不必依据名士或中正对人物的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