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结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2025-04-07 07:41: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回答2:

回答3:

小青的父母属于成功人士之列,她希望小青将来也和自己一样优秀,因而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小学时,小青一直是班干部,学习也名列前茅。进入初中后,妈妈的高压政策让正值青春期的小青感到很压抑,并开始逆反,逃课、上网,并通过网络结识了高她两级的邻校男孩。而这个小青眼里酷酷的男孩,曾经因偷盗被拘押过。在这个男孩的鼓动下,她开始偷家里的钱,去夜总会唱歌、跳舞,甚至夜不归宿。“自从小青交了‘坏朋友’,她就变得暴戾了。”小青妈妈说,一次,她批评小青夜不归宿,小青拿起一个茶杯就砸向了自己,当时她就给吓蒙了。在学校里,同学们也越来越怕小青,因为她常把“不行就干了你”挂在嘴上。甚至连老师批评她,她都会口吐脏字,做出要打人的姿态。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小青便纠集两个“姐妹”打了同班一个女生,她也因此被停学处分。专家分析:家长们都认同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交到优秀的朋友,希望孩子能向他们学习,而如果孩子交到了“坏朋友”,家长们则会生出很多担心,这是非常正常的想法。的确,孩子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和全面,也容易受到别人的诱导,同时,孩子一般都会有得到群体认同的心理,身边的朋友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两类孩子容易交上“坏”朋友:学习成绩较差者和逆反心理过强者。前一类孩子大多在同伴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尊重,经常被漠视与孤立。后一类孩子由于逆反心理作祟,专爱与他人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强大、独立。“交友不慎是很多孩子走上歧途的主要原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清表示,孩子天生“爱扎堆”,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社会性意识逐渐增强,渴望融入团体,希望在同伴交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相比于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小学生和开始有一定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更易受到朋友的影响。因而,初中是孩子交友的关键期。很多小学时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只因为初中交友不慎,受到负面影响,而卷入校园暴力事件和刑事案件。”杨清说。
虽然孩子“学坏”跟交到不良朋友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是由于不良朋友的影响, 更多地是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的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说说,在交友不慎的问题上深入挖掘,总是能在家庭教育中找到缘由。1、没有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可以分为5层,在比较基本的温饱、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成为一个人很突出的需要,孩子也是一样,甚至需求更强烈,他们渴望父母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往往最忽略的就是这一点了,他们觉得孩子不懂事,不成熟,自己的想法孩子理所当然要执行,对孩子自发的很多行为往往恣意打击、讽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怨言,内心深处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被压抑了。而在叛逆、率性的同伴中,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互相理解,得到同伴的尊重甚至崇拜,他们能从同伴们的认可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老师和家长也拿他没办法,他就会觉得他战胜了大人,他很成功。2、对孩子管理过于严格,期望太高。很多孩子在家里并没有多少自由,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大人定好的,平时放学了有无休止的作业等着自己,到了周末和假期又要上不少辅导班,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抱着极高的期望。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之下,孩子很不快乐,孩子压力很大,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反而常常是被责骂,所以就干脆放弃努力。而“坏朋友”这个群体里面绝大多数孩子都有家庭的原因和学业不成功的问题,大家能同病相怜。3、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庭内部关系不和谐,比如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冷战,或者父母离异,也有的孩子从小跟祖辈一起生活,长大后才来到父母身边,跟父母之间有隔阂。这样的孩子难以从家庭中得到温暖,缺乏安全感,所以就希望从其他地方能得到一些感情上的支持,坏孩子群体刚好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专家支招:1、春风化雨,循序渐进,沉着地来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发现孩子结交不良朋友,千万不要急躁,暴力和极端的手法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是无效的,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一定要沉住气,耐心细致开导自己的子女,要让子女看清楚他们所交“朋友”的真面目,对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由于青少年学生涉世不深,识别是非的能力不完善,有时会被“朋友”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家长必须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朋友。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考虑,而不是仅仅为了干涉自己的自由。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宽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有时候是出于好奇心或是其他的想法而结交不良朋友,我们只有耐心温和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才有可能顺着孩子的思路来影响孩子。
比如有这样一个事例:小瑞与一个因打架斗殴而远近闻名的男孩儿成了好兄弟。妈妈担心小瑞学坏,对他严加管理,并限期要他与那个男孩儿一刀两断,可小瑞根本不听。爸爸见妈妈的做法不仅未见成效,反而使孩子越走越远。于是,他冷静下来,耐心地与小瑞沟通。原来,那个好斗的男孩儿会一点儿“拳脚”,喜欢武术的小瑞特别崇拜他,因而走到了一起。知道原因以后,爸爸便为小瑞报了一个武术班,每个周末上课。当小瑞见识到真正的功夫后,好斗男孩儿的花架子就再也激不起他的崇拜心理了,小瑞渐渐疏远了他。所以遇到状况家长先要搞清楚原因,像小瑞的爸爸这样对症下药,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总之处理这个问题,沉着地应对才是上策。因为打骂是极端的方法,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上“归属感”的转移,往往事与愿违,会让这个父母眼中的坏朋友更有吸引力。有的孩子由于受到家长的惩罚与驱赶,一气之下出走,更渴望从朋友那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同时还产生对家庭的厌恶和对父母的反抗情绪。所以,明智之举是运用智慧,将引导、说服、关爱、信任等融和起来,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2、不要有定势思维,以为孩子交了不良朋友就必然会学坏。事实上,有些孩子虽然会做出某些出格的事情,但本质上并没有那么坏。这些孩子多半都是家庭或者社会的原因造成的,他们从小受到社会的歧视,如果你能够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受到感动,把你也当成朋友,你再有什么想法,才有可能起作用。或者有的孩子只是因为特别的原因而表现不好,其实是很不错的。因此,遇到这种孩子,不要呵斥或者责骂,而是尊重他们,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把朋友邀请来家里作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找出合适的对策。其实,通过亲自了解,你可能会发现对方也有优点,从而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友情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所以家长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为孩子交友主动、提前给予正面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朋友值得交,什么朋友不要交,要知道,防患未然比亡羊补牢要简单有效得多。家长要教孩子区分他人行为的好坏,如,能分享、乐于助人、懂礼貌、遵守纪律等属于好行为,常做出这些行为的人值得与之交往。欺侮小伙伴、打架、说脏话、说谎等则属于坏行为,对于常做出这些行为的人,最好敬而远之。对于孩子的朋友,家长要做到客观全面分析,要以品德而不是家庭和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朋友是否可交。如果孩子的朋友确实存在道德品质问题,父母应先掌握他恶劣行为的证据,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分析,告诉孩子不赞成他交这样朋友的原因,讲清危害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同时家长要给孩子规定一些交友原则,如和朋友在一起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最好不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帮助孩子学习各种可以和他人分享的技能,比如学会跳舞、画画、乐器演奏,或者鼓励他们参加足球队或上体操课,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整个团队的一部分,一旦他们有了能一起分享这些兴趣的伙伴,也就不会结交不恰当的伙伴了。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交友问题,过分干涉只会引起反感,只要孩子心态健康,开心,就不要苛刻。4、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宽松的家庭环境。很多孩子逃离家庭和学习是因为无法从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爱,没有安全感,没有得到家长的尊重或是家长用高压的手段来对待孩子,孩子没有自由,得不到快乐。所以家长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聊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在家里还能找到一种归属感,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之间也要处好关系,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就容易变得敏感、压抑。不要整天纠缠在孩子的小错误中,使之情绪对立。孩子在紧张、封闭、高压的环境里学习生活会产生不满、厌恶、反抗等情绪。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一切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要把成人化的要求强加于孩子,使他无所适从。要多与孩子感情沟通,了解他的愿望和苦恼,多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增强孩子的自尊心,改善孩子在同学中的地位,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吸引力,生活充实了,快乐了,孩子自然会疏远坏朋友。5、如有必要,及时借助其他的教育力量。当子女出现某些问题时,家长可以与学校取得联系。因为学生的许多活动都在教师的视野里,教师也许能提供一些背景和相关情况。而且,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掌握教育的规律,有一定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向教师请教办法。另外,孩子如果已参加了一些犯罪团伙,那么家长就要毫不犹豫地与学校、甚至公安部门取得联系,争取配合教育,采取必要措施。当然,这中间仍要给以孩子关爱。总之,处理这个问题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同时,要反思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标本兼治。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提高自身“免疫力”,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了。

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