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积极互动、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和严于律己来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更加接近教学实质,师生之间应保持更加切实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民主平等是师生沟通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性保证。
2、师生情感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关爱在课堂外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起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珍惜的人类之爱、感人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的人文素养。
3、积极互动
教学具有双边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动即互动性是其实质所在。教学的地位决定了互动亦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从小学学生的角度来说,她们正处于一个行为,注意力,身心发展的差异都不同,都不是很成熟的阶段。处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又太强,注意力又不集中,比较调皮等,作为老师来说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了解。
4、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青春总是有许多烦恼,出于对你的信任,或许有同学会来找你倾诉,这时候请做个合格的倾听者,很多时候,倾诉并非是想要一个解决方法或者对错判断,请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如果非必要,请闭上你那想说教的嘴,给一个安慰的拥抱就够了。
5、严于律己
每一位老师都有他的教学方式和品格,而教学品格是来自老师对孩子未来的把控。用发展的教学思维来上课,才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老师,不是一时的老师,毕业了就把你忘记了。而是用他一辈子都记住你的老师,这才是真诚的师生关系。
一生受用的学习,可能不是学习方法,而是来自老师的教学理念,怎么样做人、如何学习、培养习惯,这些都是年轻老师应该学习和了解的教学方法。
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的关系犹如行船,社会是汹涌澎湃的河流,学生是激流中逆流而上的小船,教师是岸上的纤夫,家长是各船的舵手。把船拉到目的地是纤夫和舵手共同的责任。
1、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更加接近教学实质,师生之间应保持更加切实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民主平等是师生沟通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性保证。
2、师生情感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关爱在课堂外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起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珍惜的人类之爱、感人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的人文素养。
3、积极互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教学具有双边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动即互动性是其实质所在。教学的地位决定了互动亦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老师的做法
第一:作为老师面对的是四十几种性格的学生,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言行举止要得体,做好榜样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课堂记录,老师应该有老师的威严,要使学生尊重老师,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第二: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化,最大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发掘他们的潜力,适当地给予激励,对于犯错的学生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
第三:遇到突发情况,老师应该要冷静地去处理,而不去不分青红皂白的劈头盖脸的责骂学生,而是和学生沟通交流。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处于教学交往中的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进行师生交往呢?
一、转变观念,正确交往
过去,许多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和言语形式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偏爱那些学习好、守纪律、听老师话的学生,如班干部、三好学生等。对他们经常表扬、鼓励,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更大的耐心,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另外却忽略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小问题不能及时给予教育和指导,渐渐地,他们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同学交往时自骄自满,不能平等与伙伴相处,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表现得不够耐心,甚至厌恶,导致方法生硬态度不好,心理冲突频繁,感情疏远,紧张、对立;个别老师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部分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身上,认为只要让尖子生考上去、后进生不出事就完成任务了;忽略了对中等生的关心和亲近,由于老师与中间学生交往较少,听不到学生渴望沟通和亲近的心声,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改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尊重和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教师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善于采纳学生的建议,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教师应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人是平等的,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知道不可能每名学生都会向教师想象的道路前进,要尊重学生行为上的不同选择,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如果把他们只单单看成是学生,教师就会觉得自己首先高他们一等,以俯视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学生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就很难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只能引起他们的仇视。我听到过一些学生这样说:“我很讨厌上某某老师的课”,问其原因,说这个老师每次上课经常是先批评我们。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具有强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注意尊重学生。
2.相互理解
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能够辩证地认识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教师大伤脑筋的事情,诸如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态度不认真;上课打瞌睡,随便说话;不守纪律,迟到,旷课,抱怨学生太笨,讲多少遍的问题还是不会等,但如果我们结合自己读书时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就会渐渐理解学生的苦衷。因此理解是交往的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现在,有相当部分教师还停留在过去的“师道”上,不理解学生的思想,对某些学生的行为、思想及言论感到不可思议,想不通,这就是某些教师不能想学生心中所想,引不起共鸣的结果,达不到和谐的师生交往。
3.提高教师素质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许多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渊博、谦虚有礼、诚实守信的,学生时时刻刻都盯着教师的一言一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素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在学生当中树立以身示范的作用。现在,有许多教师,时时都要求学生要遵守纪律,男同学不要吸烟、喝酒;女同学不要化妆、带首饰;……但自己偏偏在这方面做不到,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下次学生就会不那么听你的话,甚至感到厌恶,学生就不想再和你交往,使师生的交往处于尴尬的境地,就不会有良好的师生交往。一次,我在一旁看到一个班主任组织几个学生进行清理垃圾及除草的劳动,这个班主任撑着一把太阳伞在旁边站着指挥学生做这做那,她自己却一动不动,学生稍微慢了点或清理得不好,她就不理智的埋怨学生,致使学生更不想劳动,个别根本不理会这个教师就自行走了,搞得这个班主任气得面红耳赤,下不了台。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这个班主任的原因,这是放不下身位,不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导致的结果。
4.加强心理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知识要求提高,学生在升学压力、未来的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精神负担大,焦虑不安,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往,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心理气氛,倾听他们的心声,然后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缺点。现在,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容貌、体态、家庭条件等特别在意,怨这怨那,徒添忧伤,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有的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以后天的努力来挖掘自己的亮点,同时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调节和稳定情绪,增加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综合所述,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和主要关系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教育的使命,正是在此关系中完成着人类文化精华的传递,实现着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与精神的陶冶,达成了师生共生共长以及生成文化的双重目的。认识师生交往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绝对权威的神话,建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作为现代教师所必须要努力明确和做到的。教师要审时度势,把握师生交往的艺术,这样才能促使师生关系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要想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让学生当主人。对学生要有研究。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培养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教师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2、
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教师往往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向师性",即模仿教师的各种言行。因此,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就有明显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教之",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便于建立。3、
要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需要关心爱护,需要温暖帮助。爱学生就要做到关心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学生。了解的内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而且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等。”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既需要专业性又需要温暖的细腻平衡。要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建立互信是关系处理的基础。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仅仅是在言语上,还要在行为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而尊重并不意味着对错误或不足视而不见,而是要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告诉教师。
倾听与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听取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反馈和意见。在交流中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影响学生。在沟通时也应该遵循适度幽默的原则,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节紧张氛围,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和趣味性。
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建立互动,比如利用课堂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或者设置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感,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关爱和关心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需要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面对学生困扰时,教师可以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给予他们耐心倾听和适时的建议。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持和关怀,比如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座谈会等等。
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偶像和榜样。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专业素养。他们不仅要在教育中传授知识,更应该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对教师产生敬仰和憧憬。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互信、倾听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关爱和关心每个学生、成为学生偶像和榜样。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