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速和岩石密度

2025-05-01 05:50: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地震波速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最重要的资料。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下地壳波速降低是否反映地热流上升?”,“波速增高是否反映超基性岩体?”,这些问题都不是可以用“Yes”或“No”来作肯定答复的。实际上,地壳和地幔岩石的波速受所处的温度压力环境、裂隙度和裂隙流体、物质生成年龄和埋藏深度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图1.1表示了九种主要岩石的纵波速度(记为Vp)和密度ρ的变化范围。由图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1)在软流圈以上岩石与Vp(及ρ下同)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同一Vp值可以对应具有不同矿物成分的多种岩石;(2)形成于地壳上部的岩石(如砂岩、玄武岩)Vp小,而深成的岩石(如橄榄岩及榴辉岩)波速Vp大;(3)Vp与P之间似乎有在某种准线性的关系。实际上,不仅Vp,横波速度Vs也有类似情况,其线性拟合方程式被称为Birch定律(见图1.2a—c)。这一定律只对干的结晶岩适用。对于低温低压下的各种岩石,波速与密度只在有限区段才是线性的,这就是所谓的Nafe-Drack关系曲线(图1.2d)。下节还要提到,对一些地区这种线性关系并不存在。

图1.1 不同岩石地震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Ⅰ—砂岩;Ⅱ—玄武岩;Ⅲ—花岗岩;Ⅳ-1—中酸性片岩片麻岩;Ⅳ-2—中基性片岩片麻岩;Ⅴ—麻粒岩;Ⅵ—辉长岩;Ⅶ—橄榄岩;Ⅷ—榴辉岩

由于波速与密度之间存在这种准线性关系,从波速图可以定性地估计岩石圈的密度状态。有人用Birch公式把波速图转换为密度图以提供所谓的“新”资料,这样做实际上并没有提供新信息,不如用重力资料反演密度分布再与波速图比较。

图1.3给出了四种岩石的Vp随温度与压力变化的等值线图,可以看出:(1)Vp随围压增大而增大,而且在高温时增大速率加大;(2)Vp随温度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随岩石而异,花岗岩减小速率大,而斜长角闪岩减小速率很小;(3)不同岩石的p-t-Vp图具有不同的模式,如花岗岩与麻粒岩在高温(620℃)低压时出现Vp的极小值,而对其他两种岩石此极小值可能不出现,或者在高于800℃时才出现。

由于温度与压力是随深度而增大的,因此我们想知道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在图1.1中我们已经看到岩石Vp随深度增加的趋势,在图1.4又表示几种主要上地幔岩石波速随深度变化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关于地幔超基性岩石的分类和成分,见图1.5的三角形图解说明。由图1.4可知:(1)理论上地幔岩石的Vp与Vs大致随深度加大而增加,实测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在对应软流圈的深度内,实测Vs有明显的波速极小;(2)榴辉岩的Vp高于地幔岩Vp,但由于榴辉岩易熔,在等温绝热曲线上榴辉岩的Vs低于地幔岩Vs;(3)在地热流密度高地区,Vp和Vs普遍偏小;(4)波速在等温绝热曲线附近没有明显跃变,即随部分熔融的发生波速是渐变的;(5)地盾区岩石波速最高,可能与岩石最老或最冷有关,同时在150~250km左右开始下降,反映软流层;(6)现代构造活动区地幔岩石波速最低,可能与地热流、岩石含流体及年龄新有关;(7)岩石波速随深度增加的总趋势表明,在地球内部压力对波速的影响比温度大,即使温度随深度增大,但波速仍随深度而增大。

图1.2 密度与波速线性关系的Birch定律(图(a)—(c))、Nafe-Drack关系曲线

图(a)—(c)中由地壳岩石在0.2GPa、0.6GPa及1.0GPa压力下试验取得,对应为6km、18km及30km。图(d)中圆圈为结晶岩,黑圈为沉积岩

图1.3 几种主要岩石的P波波速随温度、压力变化图

关于地震波速与岩石年龄的关系,可参考大洋岩石圈波速水平变化的情况(图1.6),因为从大洋裂谷向外洋壳岩石的年龄是逐渐增大的。从图1.6所示S波速度随年龄及深度变化的情况看,同一深度上老的岩石Vs较大,对软流圈顶部的岩石变化尤其明显,可由3.4km/s增大到4.7km/s。但是,这种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并与埋深有关。对于大陆地盾区岩石,假定波速有随年龄增大的趋势是合理的。

总的来说,岩石的波速受岩性和压力的影响较大,受温度和年龄的影响很小。Vs对岩层部分熔融反映较明显。

图1.4 上地幔主要岩石地震波速和等温绝热曲线

实线为富含石榴子石和副辉石的榴辉岩(Piclogite),虚线为富含橄榄石和正辉石的地幔岩(Pyrolite),点划线为局部熔融的固化曲线

图1.5 常见的超基性岩石的矿物成分、内三角为90%的等含量线

图1.6 大洋岩石圈和上软流圈S波速度(km/s)随深度和海底岩石年龄变化的等值线图

(J.Geophys.Res.,82.,1995)4.3km/s等值线表明地震岩石圈与软流圈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