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荤”之说来自于佛教,并无大小之说,也叫“五辛”,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但是“五辛”具体指哪五种食品,说法各异,一般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
一、出处:此说出自佛教戒经——《梵网经》。
二、解释:根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
1、大蒜,即是葫菱、家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蒜;
2、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葱;
3、慈葱,即是葱、胡葱、春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洋葱;
4、兰葱,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韭菜;
5、兴渠,即是蒠蒺、芸薹、阿魏药、殑渠卢、形具。我国不产此物,产于印度。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
宣化上人讲述:【是五种辛,熟食发淫】:这五种的辛菜──葱、韭、薤、蒜和兴渠,如果你把它煮熟了吃,它就增加你的淫欲心。肉类也是,为什么修道的人不吃肉类,也就因为肉类帮助人的淫欲心,增加人的淫欲心。
这五种辛的东西,也是增加人的欲念;它不是增加正当的欲念,而是增加这种邪念、淫欲的念头。五辛的东西若吃多了,这淫欲快发狂的,男的也离不了女人,女的也离不了男人,就特别有一种忍受不了的性质发生。
【生啖增恚】:这个“恚”,可不要误解了它,这是“瞋恚”的“恚”,不是“智慧”的“慧”!一样的音,“哦,是不是增加智慧呀?”不是的,是增加愚痴。怎么叫增加愚痴呢?真的,增加脾气,就是增加愚痴!有智慧的人,
不会发脾气的;发脾气的人,多数自己对事理分别不清,事情看不透,发生一种障碍,没有法子解决。没有法子解决,就要发脾气了,结果对于事情也没有帮助。所以为什么会发恚,会有脾气大?就因为吃种种的肉类,会增加这种无明烦恼。吃五辛,也会增加脾气,增加无明烦恼,吃得越多,脾气越大!
大五荤是鸡,鸭、鱼、肉、蛋等等荤食, 小五荤是韭菜、蒜、葱、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和尚是不能吃肉的。
五辛/小五荤:指佛家的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菜。根据《楞严经》记载,佛家五荤为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五荤生啖增恚,使人易怒;熟食发淫,令人多欲。 啖:利益,私利; 恚:怒气,仇恨。 佛家认为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除了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这"小五荤"或"五辛",而且认为午后是不能进食的。
(一)素文化的发展:
提到素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错,自从人类走出蛮荒,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
(二)正心修德:
远古的人类生活于自然中,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那时的人们对于荤、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起来,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人们开始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认同,莫不尊行。可见"茹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味"。所谓"净其身",意与"仁"同,圣人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吕氏春秋》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那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念。原来,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以致昏蒙而灭亡。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民间也纷纷效仿,后来即演变成"朔望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说到"斋"和"素",原本不是一码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而吃"斋",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中国。"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所谓的"小五荤"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茖葱)。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从吃"斋"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斋"与吃"素"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 素之"正心修德"始终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们还不禁要问:"你是不是信佛?" (三)有益健康: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
素菜分戒大小五荤,戒大五荤是戒鸡鸭鱼肉蛋等等荤食,而小五荤是在大五荤的基础上还戒韭菜、蒜、葱、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一般纯粹的素菜都是戒小五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