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1)构建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随着合作社的合作链条由以生产环节为主向产供销全程延伸,根据销售订单合理安排种植计划,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在保证农产品高产的同时必将带来成员的高效益。所以,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必将成为合作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并且沿着产业链将信息化延伸到市场销售环节,通过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基本信息体系,实现产供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吻合,使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能有效解决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该系统作用范围将扩大至合作社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以网络应用为主,具有网上交易及实时管理等特点,能够监控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
(2)构建合作社溯源管理系统。合作社是覆盖农户最广、涉及农产品最多、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需要面向合作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证据,消费者要求可信赖、准确、及时地追溯产品及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将通过集成电子标签和条码及读写器等设备,以发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请求为起点,以创建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报告为终点,实现基于产品批次编号、原料批次编号、合作社成员分组等多角度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系统将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条码扫描、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多种追溯所购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方式,并具有消费指南提供、安全提示、与合作社门户网站链接等功能。
(3)构建合作社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网络和渠道,选择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分析、预测、公布各种有效信息,形成“传播信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结合各合作社的特点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准确、快捷的服务,对其在资金、生产、供销、技术、信息、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所有资源、信息在各个不同合作社的共享,实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发形成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务产品,丰富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成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合作社上的应用,促进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4)构建合作社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和产、供、销对接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合作社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面向合作社的基础信息管理支持、生产支持和流通支持。平台将在大幅提高成员管理、产量管理、品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前根据订单需求协同安排种植计划,降低合作社卖难风险,产中做到精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销售上能够扩大市场信息半径和交易半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农户空间位置分布、行政村镇分布、种植品种分布等空间信息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示,对种植面积、农户联系方式、往年交易记录等属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为合作社日常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农产品种植计划协同管理系统、基于良好农业规范的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和合作社产销对接等系统,实现对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的全面信息化支持。
(5)构建合作社门户统一管理平台。合作社门户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相似或相同产业内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各网站之间缺少沟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信息量小、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建立统一的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合作社网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构建区域内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平台,形成区域内和产业内合作社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服务网络,在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该区域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此平台,合作社可以展示产品,推广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共享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信息;合作社之间可以进行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洽谈,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
要想信息化,一般先从无纸化开始,当然不是马上不准用纸,而是先把过去手写记录的各种记录、档案录入到计算机中保存,并做好备份。这样数据整齐划一,可以联网查询,迅速查看分析小区的人员资料,流动情况等。然后社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信息化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比如社区治安监控,所的社区内的监控联网记录,常住人员统计,社区公共卫生状况,消防安防卫生检疫的维护,监察管理等。
购卖成熟的社区管理软件,由行政信息部门统一推动。如果没有成熟软件,也可以找软件公司定制。至少从区或街道一级来推动,软件购买的开发的费用尽量一次性完成以节约投入。街道一级配备IT管理人员,社区人员应统一针对信息化使用进行培训和考核上岗。
一、基础接入。与一般网络平台不同的是,居民并非只有上网才能使用小区服务
平台,这个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当然,这得益于平台先进的应用技术开发。
二、技术应用。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水平丝毫不逊色于世
界上的发达国家。经过借鉴和探索,国内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已经有
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也为利用社区开展各项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打下了牢
靠的基础。通过B2B、B2C和C2B三种模式相互结合,构建了三方和谐的社区模式,
是小区信息化的先决条件。
三、信息资源。由于之前小区信息化配套建设都属于单干,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支
持,因此,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与开发,难以实现有效地交换和共享。而通
过小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的经验积累,总结了过去小区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经验、
教训,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一方面整合了小区周边的服务资源,包括了家
电维修、家具维修等维修服务;养护油烟机、养护煤气灶等养护服务;宠物照看
、宠物洗澡、宠物美容、宠物治病等宠物服务;插花、花圃园艺等专业服务;简
单装修(门窗维修、打孔、换水管等)、废品回收、开锁修锁、送水、叫外卖、
裁缝等简单服务;家政、陪护看管、接送、泊车洗车、厨卫保洁、烫洗衣服等特
需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与物业公司的合作,也嫁接了诸如物业通知、费用缴纳
、物业保修等物业服务。今后,居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来不及或没看到停水、停电
、燃气检修等通知的情况,从而给生活带来不便。届时,居民能够通过张贴、短
信、邮件的形式确保居民及时收到通知。
四、终端设备。“云”技术已经成功进入家家户户,因此在小区信息化技术中也
少不了“云”的身影以支持庞大的数据通过平台终端轻松完成交互与处理。无论
是管理者还是使用者,操作起来简单、易懂,毫不复杂。
五、体系建设。只要涉及交易,必然离不开完善的诚信体系保障。在这方面,是
小区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任何平台上所有的使用者均不得违反现行的互联网法规
和信息法规。在大的法律框架下,商户入住还必须有其资质审核和诚信记录的门
槛。而平台本身也受到信息部和网络安全部门的监督。这点是小区信息化的难点
,也是目前各大平台致力解决的问题。 由上可见,小区信息化建设要想展翅高飞
,还是需要从以上五点出发考虑。 小区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
的水平和效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推动社区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全
面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城市的社区信息化发展和城市
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在于有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