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牛肉的历史是怎样的

2025-04-24 00:29: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在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

虽然在古代,牛是可以进行贸易的,也是有明码标价的。以汉朝为例,《九章算术》说一头牛值九百三十文左右,而一头羊约值五百七十文,一只狗的价格约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左右,可见牛的市场价非常高的。但政府规定:牛只,可以买卖,不可以杀害。

在中国古代,牛确实是最高贵的动物。因为古代农业生产力不发达,没有大型机械,而牛能负重,所以牛是古代农业绝对不能缺少的重要劳动力。即使是现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农业耕种也离不开牛只。

《礼纪·王制篇》是这么说的,统治者祭祀天地祖宗时,祭品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牛羊猪,合称三牲,叫做太牢。而第二等级是减掉牛,只有猪羊,叫做少牢。天子(周王)有资格用牛在肉的太牢,而低一等级的诸侯公爵只能用没有牛的少牢。

排名第二的动物是羊,《王制》规定“大夫无故不杀羊”,大夫相当于部长级别了,可见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而狗,则规定“士无故不杀犬、豕”,也就是狗与猪。士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阶层。当然士还不是最低的,最低的自然是普通百姓了。

《王制》规定平民百姓没有经过特别许可,不允许吃珍稀动物,其中自然就包括身份最高贵的牛了。可以这么说,牛就是古代的动物元首,无故杀牛是必须要追究刑责的,当官的杀牛也不行。南北朝梁朝有个名动天下的大臣叫谢朏。

他的儿子谢谖官拜司徒右长史,相当于现在正国级领导的秘书长。这位谢长史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突然在家里杀了一头牛,被人告发,触犯了法律,被罢官为民。

扩展资料:

在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懂得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获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肉类价格。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从排名上看,牛羊在猪之上,这个首先是从肉食的珍贵程度有关,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就如礼记所说,连诸侯没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轻易杀牛。

最早在汉代,牛已经被立法保护,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

到了唐宋时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都吃什么肉?——三千年吃肉史

回答2:

  在古代,吃一种动物的肉犯法,它名列官方动物排名第一

  也许有的朋友看到标题,就已经猜出是什么动物不能随便吃,吃了要犯法了,那就是牛。

  对现在的人们来说,牛肉是非常好吃的食品,在市场上买几十块钱的熟牛肉,炒着吃,凉调吃,生着吃,各种吃法非常解馋。在古代,要说吃牛肉最多的,还是《水浒传》里的场景,武松来到景阳冈,在三碗不过冈酒店让店小二切了三斤熟牛肉,大块撕着吃下酒,何其豪爽。


  可是,这些都是虚构出来的,在古代,像梁山好汉们这么吃牛肉是绝对不允许的,是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敢偷吃牛肉?对不起,抓住判刑,绝不轻饶。

  为什么牛这么宝贵呢?难道中国古代都像印度把牛当成神牛吗?虽然没有印度那种狂热的牛崇拜,但在中国古代,牛确实是最高贵的动物,堪比现在的国宝大熊猫。


  至于原因,很简单了,古代农业生产力不发达,没有大型机械,而牛能负重,所以牛是古代农业绝对不能缺少的重要劳动力。即使是现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农业耕种也离不开牛只。

  在现在的动物中,狗似乎是最“高贵”的,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却有明确规定,牛排第一,狗排第三。

  《礼纪·王制篇》是这么说的,统治者祭祀天地祖宗时,祭品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牛羊猪,合称三牲,叫做太牢。而第二等级是减掉牛,只有猪羊,叫做少牢。天子(周王)有资格用牛在肉的太牢,而低一等级的诸侯公爵只能用没有牛的少牢。


  同时,政府还规定有些动物是不能随便杀的,但这也是分等级的,也就是人的高配对动物的高配。还是《礼纪·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说明只有诸侯在特定的情况才可以杀牛,诸侯已经是地方上的最高统治者了。

  排名第二的动物是羊,《王制》规定“大夫无故不杀羊”,大夫相当于部长级别了,可见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而狗,则规定“士无故不杀犬、豕”,也就是狗与猪。士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阶层。当然士还不是最低的,最低的自然是普通百姓了。《王制》规定平民百姓没有经过特别许可,不允许吃珍稀动物,其中自然就包括身份最高贵的牛了。可以这么说,牛就是古代的动物元首,无故杀牛是必须要追究刑责的,当官的杀牛也不行。南北朝梁朝有个名动天下的大臣叫谢朏,他的儿子谢谖官拜司徒右长史,相当于现在正国级领导的秘书长。这位谢长史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突然在家里杀了一头牛,被人告发,触犯了法律,被罢官为民。


  宋朝有一部大书叫《太平广记》,书中有个《畜兽》系列,讲解各种动物的由来,而牛不出意外的排名第一,而做为战争头号战略资源的马只能排第二,这也说明牛在官方看来是第一等的动物。

  没有牛,就无法耕种,无法耕种则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则没有饭吃,没有饭吃百姓就要造反。所以古代统治者千方百计要保护耕牛,是古代一等一的重要战略物资,相当于现在的大型坦克。

  牛活着不能杀,而牛死了也不是随便能杀的,必须通知官府备案。而且除了牛肉可以上市,牛身上的其他宝贝,政府都必须要收走,用来制作军事物资。比如牛皮和牛筋一定要收的,牛皮可以做攻城工具,牛筋做箭弦。牛皮之于古代战争的重要性,就相当于钢铁之于现代战争的重要性。所以古代的官府都严禁百姓私自进行牛皮贸易的,甚至连一毛钱都不给,就强征牛皮。只是到了五代周太祖郭威那里,对这种强抢百姓的牛皮法进行了改革,规定每五十亩地可以征收一张牛皮,但条件是老百姓不能把牛肉卖给敌国,只能在本国境内贸易。

  当然,在战乱年代,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有时也要杀牛的。比如著名的弦高送秦军十二头牛的事件。

  弦高是郑国商人,秦军要攻打郑国,为了保护郑国,弦高亲自带着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军,秦人非常惊喜。在秦国人看来,这是非常贵重的礼物。


  虽然在古代,牛是可以进行贸易的,也是有明码标价的。以汉朝为例,《九章算术》说一头牛值九百三十文左右,而一头羊约值五百七十文,一只狗的价格约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左右,可见牛的市场价非常高的。

  但政府规定:牛只,可以买卖,不可以杀害。

回答3:

我们看《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都很爱吃牛肉。有人统计过,《水浒传》全书共有48处描写了吃牛肉的情节。其中最著名的桥段是武松到景阳冈饭店: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那么,古人真的经常吃牛肉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劳动耕畜和运输工具,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严禁被屠宰吃肉的。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立法明令禁止杀牛,例如在汉朝,杀牛等同于杀人,可以判死刑。《淮南子》记载:“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到了唐朝,虽然废除了杀牛偿命的规定,但杀牛行为依然要被判一年半徒刑,或去做苦役。所以古人是不能随意吃牛肉的,那《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为何总吃牛肉呢?
首先,他们吃的可能是老死、病死或意外死亡的牛,这样的牛肉是可以吃的,但需要官府的批准。其次,《水浒传》里卖牛肉的多是乡野郊区的野店黑店,官府监管不到,偷偷摸摸卖点牛肉也没人管。另外,梁山泊这些英雄好汉,多是和官府唱反调的,作者为了突出他们的反抗精神,所以专门吃官府保护的牛。《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多来源于元杂剧,而元杂剧中最初的“梁山好汉”吃的并不是牛肉。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李逵吃的是“一罐子羊肉泡饭”。涉及鲁智深的几部元杂剧,主角吃的也是羊肉。所以《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把吃羊肉改为吃牛肉,可能是为了突出梁山英雄好汉们的反抗精神。所谓“造反有理,一反到底”,吃牛肉也是反抗精神的体现。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古代官方严禁吃牛肉,但不代表民间就真的能禁绝。就像今天吃熊掌等野生动物违法,但民间还是有铤而走险吃的。舌尖上的中国,为了吃,没有什么不可以!正因为官方禁止,所以市面上牛肉稀缺,牛肉价格远高于其他肉类。古人为追求暴利,私自杀牛的事屡禁不止。宋代时,每斤牛肉可以卖百钱,按照购买力换算,折合今天的百八十块钱。在利益的趋势下,一定会有人铤而走险,这也是古代能吃到牛肉的最重要原因。
宋真宗时,一个叫孔宗闵的官员上奏说“浙人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由此可见,当时浙江私杀耕牛的情况非常严重。宋真宗听后大为震惊,下旨要求严厉惩处,开展“严打吃牛肉”全国行动。然而行动无疾而终,因为官员上奏说民间吃牛肉的太多了,如果都抓起来,恐怕咱们宋朝的监狱都不够用。宋真宗无奈,最后只能作罢——谁爱吃就吃吧!
同样是宋朝,山东莱州地区的官员对待民间吃牛肉问题的处理就显得更“与时俱进”:看到吃牛肉的太多,干脆就收起了“吃牛税”——吃牛肉可以,但你得交税!重商主义的宋朝,真的很会利用经济杠杆。这样一来,既打开了牛肉市场,丰富了民众的菜盘子,又充实了地方政府的钱包子,一举两得。但是,农业社会吃牛太多,的确会对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最终又会破坏传统经济的根基。所以“吃牛税”遭到了强烈的批评,政府最后也停止了该政策,继续严禁吃牛肉,这就又回到无法禁绝的局面。
看来,在古代吹牛不算厉害,吃牛才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