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2025-04-23 01:06: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体育课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设计目标,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学生再结合教师的简要提示,通过思考、自练,在自我的探索中学习技能技巧,从而掌握技术动作,培养学生终生爱好体育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有如下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心理,我们要擅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好奇而产生去探索,去钻研,去思考,去创造的兴趣。
  1、通过“兴趣项目”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心里、生理上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的选择,在课外时间里,一般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分专业辅导,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规则,体会到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采用多样式教学法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的去学习,去领悟每项技术的基本要领,让他们感到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糙无味的。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项目,如上肢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诸如此类的训练,教师应事先准备多种训练方法,让学生从几个项目中选择一个练习,或是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
  3、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学生都有极强的荣誉感,在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提倡少批评,多表扬,切记言行粗鲁,态度冷漠,要以肯定的态度去对待差生和贫困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学生对某一项体育项目感兴趣,就一定会去认真的钻研,学习,从易到难,牢固掌握此项目的动作技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弥补教师的不足
  就体育教材而言,传统的体育教法主要是“填鸭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以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去接受每一项基本技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接受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育教学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的发展,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可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改善学习气氛
  体育课上,教师在建立“精讲—示范—练习”的模式中,还需要改善体育课的学习气氛。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教学会动摇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积极练习,对教师的讲解、示范充而不闻,视而不见。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在准备活动中适当安排游戏,如手球,跳绳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学习新内容,,否则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积极的精神,练习中无精打采,被动应付,从而造成学习情绪烦躁,让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变成死板的课堂。我们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机活泼,是广大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爱好适当穿插游戏是比较重要的,但是游戏的时间、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强度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自己把握教材的技术特点,练习方法,尽量使课堂协作、竞争并存,如篮球技术,可以通过几个小组进行教学比赛,使得技术效果和情感体验都不偏废,多采取鼓励教导而不责备求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教”和“学”是双向互动的,“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落实,“学”要由“教”来引导,“教”得由“学”来实现。[10]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不应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对立起来。因此,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不能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而过分放纵学生,造成“放羊式教学”的现象,因为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体现者和设计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学生来讲,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客体,而这个课题对于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通过自主学习,从而掌握各项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如果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而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顾及课堂纪录,这只会给体育教师增加繁重的工作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所以,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时候,丝毫不意味着降低教师的主导性和主导作用,甚至可以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作用,正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体育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老师,信任老师,真心佩服老师,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才能有共同的语言,才能达到师生关系和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一个老师要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也是一个长期磨练提高的关键,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多听课,多钻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加强自己的实践锻炼,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实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如在实践课上,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教师讲解要准确,动作要规范,尽量能够避免错误动作的发生,如果没有好的讲解方法,不准确的示范,学生如何按照老师的示范去练习,又如何服从教师呢?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求做的到准确、熟练、轻松、舒展、优美,使学生学习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正确、完美的形象,它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变化,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基本技术的信心;上课时,教师态度一定要端正,要认真,不认真的教师凭他知识多么丰富,示范多么准确,多么善于言辞,但他在教学中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情愉快的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不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性格,精深扎实的专业基础,全面而扎实的专业能力。
  三、加强实践锻炼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他关注的不仅是体育教学,还要通过实践的锻炼,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去发展。[8]学生都不喜欢老师满堂灌,希望自己多实践,对不合口味的课,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求得过且过,因此,体育课提倡教师精讲,学生多练,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学生自己教自己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教学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同样的关注,就要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采用主体位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对同一教材内容,好的学生容易完成,差的难于完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主来确定教学内容、运动强度等,让好的学生在巩固自己原有基础的同时可以学到新技术技能,不会不觉得太过简单,不愿去学,同时又要让差的学生不要感到要求太高,难于接受,在他们所能接受的基础下通过努力达到要求。因材施教,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去感受,去体验,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的练习方法。
  五、结论
  体育教学要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利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根据学生法和能力。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