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字预言,一千多年后准确应验,真是巧合吗?

2025-04-04 17:05: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 ,这十二个字是记载于一本清朝的野史杂记《万玉山房杂记》上面的故事。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姓宋的清朝官员来到成都就职,发现地处成都的武侯祠已经非常的破落不堪,期望进行修缮。在得到朝廷的许可,并通过民间乡绅募捐后,就对武侯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当施工人员挖开武侯祠的祭殿的地砖后发现了一块石碑,上书“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 十二个字,而且这块石碑背后还刻有一个小字——亮。

大家惊恐不已,因为这十二个字完整的预言了武侯祠被修缮的所有细节:水月主——清;庚不大——康熙;盖十八——宋;龙复卧——卧龙祠堂被移动。当时所有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诸葛亮早在一千多年就预言了自己的祠堂会被一名姓宋的清朝官员修缮,大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推崇备至,莫不信如神明。

难道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能够如此精准的预测到一千年以后的事情吗?这完全就是个一个野史传说,可是又如何来解释这个事情,这件事情又为何被记载,如果真的有这个石碑出现,又到底是谁出于什么目的进行伪造给诸葛亮的呢?

其实,根据一些细节我们完全可以分析一下:

康熙年间,大清的天下其实并不太平,特别是远在四川腹地的成都平原,早就有言所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的特殊的地区,远离中原王朝,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成都盆地具有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的不确定性,在康熙年间,连朱三太子的闹剧都没有完全解决,四川地区的政治、民心是相当的不稳定。

不稳定的四川地区却有一个独特的信仰对象——诸葛亮,这也是一千多年前蜀国政权在当地统治留下的一份遗产。诸葛亮在当地就是神话和智慧的化身,更是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人臣楷模。宋姓官员来到成都为官其实相当的棘手,他最难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收拢刚刚平定的人心,而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一颗棋子。

诸葛亮在川人心里地位独特,只有加强诸葛亮与清朝廷之间的某种联系,加深诸葛亮在川人心中的神话地位,就能变相的将民心笼络到清朝廷上面来。于是,宋姓官员打起了诸葛亮的主意。要对武侯祠进行修缮对川人来说并不一定被接受,修缮和拆毁在某个时代其实是一个词。

如何打消民众对清朝官员对武侯祠的修缮用心,唯一的办法就是搞这种封建迷信的把戏,让所有川人觉得武侯祠被清朝的某个官员来进行修缮是他早已预言到的,这样的信号传播出去,不但加强了诸葛亮在民间的神话地位,更让清朝官员对武侯祠的修缮、改建具有合理、合法性,更让川人觉得清朝廷同样敬重忠君爱国的诸葛亮。

宋姓官员不愧是高手,通过一块石碑搞了一次封建迷信,却让川人对诸葛亮的认可逐渐转为对清廷的认可。人才!

回答2:

我认为这不是巧合,因为诸葛亮本来就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传说他还会卜算之术。

回答3:

不是。因为诸葛亮本来就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精通五行,留下12字预言,有可能就是他推算出来的。

回答4:

公元234年,一代贤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不幸在北伐途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虽死,但他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故事却一直在流传,诸葛亮在后世人心中成为了忠义的模范。

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后来的统治者也一直十分敬重诸葛亮,比如东晋就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在此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诸葛亮也是相当推崇,孔明祠,孔明庙在全国各地数不胜数。

在这个背景下,关于诸葛亮的神奇传说就不断出现,诸葛亮也随之神化,尤其是在《三国演义》小说的出现后,诸葛亮已经被刻画成一个无不精通,神机妙算的仙人。

而三国演义出现那个时候是明时期,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演义评书等形式的出现,加上后来的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修正,诸葛亮的神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这就导致明清之际出现了一大批神化诸葛亮的奇闻异事。

因此,诸葛亮的故事即便有多不可思议,大家都不需要过于惊讶。

而题目中出现的故事,据说就是出自当时一本杂记小说,叫做《万玉山房杂记》,此书作者如今已不可考。

故事是这样说的,在清康熙时期,因诸葛亮的武侯祠出现了坍塌,朝廷让一名姓宋的官员前去组织修缮,但偶然之间挖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刻有十二字,即“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并且还附注了一个“亮”字。

因为附注了亮,所以说这是千年前诸葛亮遗留下来的。而这十二个字解析说,水即“氵”,月、主为一“青”,所以“水月主”是清字;“庚不大”为康;“盖十八”,意为宝盖头加木为“宋”,连起来就成了三个字,即“清康宋”。而龙复卧就是卧龙再次得以休息,这里指武侯祠再次修缮成功。

也就是说石碑连起来的的意思为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姓宋的官员,会将武侯祠再次修缮成功。

按故事来说,诸葛亮的“预言”确实是应验了。

但故事终究还是故事,并不是事实,这只不过是清时期后人们为了神化诸葛亮的一个表现而已,诸如此类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吓跑刘伯温之类的。

不过这个故事作者还是一定程度上参照了历史的,在当时武侯祠确实曾再次修缮过,而且修缮的人正是姓宋,即宋可发,他在担任四川按察使期间重修武侯祠过,并撰有《重修忠武侯祠碑记》。

作者是在这个史实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想象,留下了这十二个字的字谜,以此来神化诸葛亮,适应当时的“孔明风”。

回答5: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存在就犹如神一般,他不仅能神机妙算、呼风唤雨,还能未卜先知。就比如说,诸葛亮在去世前留下的那十二字的预言能够在一千年后准确应验,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葛亮就算再神通广大,也不能预见一千年后的事情吧。

其实这一切都是有人故意为之。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名号远近闻名,古今中外人人皆知,所以后人才想借着诸葛亮的“预言”让自己名声大震,出人头地。

康熙年间,有一人名叫宋可发,官居三品,当时他接到了修缮武侯祠的任务,十分惊喜,想着要是修的好,让上面满意的话,说不定可以让自己的官位再升上一升。武侯祠,其实就是为诸葛亮而修建的一所祠堂。

从接到任务以后,宋可发便全力进行修缮。突然有一天,他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利用一个诸葛亮的名声。于是他偷偷地做了一幅牌匾,在上面写上了十二个字“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然后故意把牌匾作旧,放在了武侯祠的一个小角落里。

后来,上级来视察的时候,宋可发故意把人们都引到放置牌匾的地方,让大家都看到这十二个字。其实这十二个字的意思就是:在康熙年间,有一位姓宋的会来为诸葛亮修缮祠堂,且祠堂修好后,卧龙诸葛亮又可以长眠于此了。终于宋可发得偿所愿,直接官升一级。

所以说,这一切都是人为的,目的不过就是想借着诸葛亮的名声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