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字数500以上。
2024-11-18 00:18: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再过二十来天,端午节就要到了。
说起我家过这个端午节呀,我还真是感慨万分啊!实属让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民谣生动地表达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我的家乡没有江河湖水来划龙舟,不过每逢端午,还是可以看到人家门前插着一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闻到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阵阵粽子的香味。
按理说,我家过端午也没啥区,别可就是有些与众不同。众位看官欲知到底有何不同,且耐心往下看——
其实也无太大区别。还不就是过个端午节!只是我家的气氛不对头。
人家过端午,都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的;可我家却是硝烟弥漫,分成两派,年年都要斗上两回合,才肯罢休。
第一回合:吃粽子
传说在屈原投江时,人们因为捞不上屈原的尸体,所以用栋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的粽子投入汨罗江以祭祀屈原,不让江里的蛟龙吃掉屈原的尸体。从这以后,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如今的粽子在讲究饮食文化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下,不论是造型还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家的分歧之一就在这粽子馅儿上。
爸妈喜欢吃糯米粽、蚕豆粽;而我和弟弟则喜欢吃豆沙粽和肉粽。可妈妈在包粽子的时候总是以种种理由来反对包豆沙粽和肉粽。于是就有了第一回合的较量。
“妈,这次有包豆沙粽和肉粽吗?”
“包那两种粽子多麻烦!包豆沙粽又要洗、又要磨的你想累死你妈我哇!肉粽又油腻腻的,多吃对身体健康无益。还是糯米粽和蚕豆粽比较好!”
“‘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们两姐弟就是喜欢吃这两样嘛!难道您连这一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应吗?”
“那好啊,你们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现在我没空!”
“包就包,谁怕谁!”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怎么着也不能亏了自己的肚子!很快我们就凑齐了所需的原料。接下来我们俩淘米的淘米、切肉的切肉,干的是热火朝天!
忙了大半天,总算把粽子包好、煮好了。可我们还是和爸妈堵着气呢。干脆就把吃的挪到了客厅,边看电视边吃粽子,好不惬意!
第一回合:我方胜利!
第二回合:悬艾草
艾草和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驱蚊杀虫;悬艾草又是端午节的习俗,是用来驱鬼避邪的。所以我方一致认为门前应该挂一束艾草。
可是敌方却认为在门前挂艾草只会招来蚊虫蛇蚁,就坚持不去采摘艾草。第二回合的较量爆发。
一阵唇枪舌战之后,我方渐渐处于下风。虽然很想在门前挂上一束艾草,可由于我方没有人愿意上山去采,也没有地方可以得到艾草。于是终以战败而告终。
第二回合:敌方胜利!
就这样,每年较量情况都是一成不变:打和。可这端午节过的是真不是滋味。唉,真是“偷鸡不成反被蚀了把米”!
再过二十来天后的端午节,我家又免不了一场较量了。唉,我家的端午节就是如此让人哭笑不得!

回答2:

农历五月,正当麦子成熟登场、旷野飘来阵阵新麦香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民间的端午节。

这天清晨,家乡家家户户的窗户和大门的门楣上便插上艾条和菖蒲,母亲们便在孩子腰间认真地系上菖蒲,口袋里放一些艾叶。说这样就能除邪防病,天天平安。早饭吃的是从高邮湖滩上采来的芦叶包的粽子,当然更少不了鸭蛋、鸡蛋什么的。

窗户和大门上为什么要插艾条和菖蒲?爷爷告诉我,传说当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路过天长,百姓纷纷避兵躲藏。黄巢在路上碰见一妇人背着个大孩子,牵着个小孩子,觉得很稀奇,经询问得知,大孩子是邻居所托。他为妇人的善良而感动,吩咐这妇人回家后,在窗户、门口插上艾条,士兵就不会进去了。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插艾条,户户保平安。后庄薛二奶奶则对后生们讲:早年有个皇帝杀了个丞相,丞相死后化作一条毒蛇,常常进宫伤人。皇帝就用红绸带系了一束菖蒲挂于宫门,还编了首歌谣:“五月初五午,艾旗招百福。菖蒲斩千邪,鬼魔入虎肚。”果真,蛇再到宫前就身断数段。所以,人们把形如长剑的菖蒲当作驱魔消灾之剑。菖蒲便成了吉祥之物。

家乡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吃艾叶蛋和大蒜。妈妈说:“吃了端午粽,棉袄慢慢送。”天气热了,细菌多了,艾叶和大蒜都是有杀菌作用的,吃了防病。端午粽花样繁多:有五大三粗的一斤大粽,中间夹着猪脚骨或大骨头,还有赤豆粽、豌豆粽、洋芋粽、枣泥粽、火腿粽、糯米粽……各具特色,其味各异。

端午节,家乡还有“蛤蟆躲端午”一说。大家吃过中饭便休闲在家,各自玩乐。说外边的风有毒,露天的水也有毒,连蛤蟆也躲避到洞穴内去了。因而,午饭过后人人“躲避”在家中,还在房前屋后,角角落落撒石灰除虫害,烧艾叶熏蚊蝇。

那时,端午后闲暇时,村里王大先生常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屈原拯救同胞的希望破灭,便含恨投江,民众鸣锣击鼓,荡龙舟竞渡寻找,由此演变成现在的端午龙舟赛。每年端午节,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江河之中,以示对屈原的纪念。

故事年年讲,代代传。我想,端午的艾叶、菖蒲能驱虫除菌;屈原的故事在今天是教育后人的爱国主义好教材。

回答3:

【端午节简介】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