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怎么样”问题的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或“应该如何”问题的经济学。前者不涉及价值判断,它的结论正确与否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进行检验;后者则是对经济状况、经济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评价经济运行、经济状态的好坏优劣,并探讨怎样才能符合那些好的标准。它所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对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关注是经济学的全部内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如何使经济运行的更有效率。这是个有关最优化的科学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做出假设,建立理论来加以解决。我们希望能够探讨出关于经济最有效率运行的机制或者说是规律。比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围绕如何让我们有“的均衡的国民收入”的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回答的都是关于经济更有效率地运行的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经济后果的评价问题,尤其是对社会成员的福利影响的问题。在我的那本《宏观经济学散文札记》里,很大篇幅都是对实证经济学的论述。用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实证经济学关心:如何把经济蛋糕做大。 经济学关心的另一件事是我们对于经济后果的评价。也就是我们那些探讨出来的使得经济最有效率运行的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实现的结果“好不好”的问题。当然这个“好不好”的判断应该是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是大家争论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价值的判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经济后果“应该怎么样”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规范经济学的范围了。用一个和实证经济学相似的比喻来说就是:做大经济蛋糕是否对社会来说是件好事。很多人认为,收入的净增加实际上可能并不等于社会成员的福利的增加。因为这涉及到经济后果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问题。“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也许不好。假如资源的效用遵循边际递减的规律,那么把资源从富人向穷人转移就会提升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这就好像提高了木桶的最短的一块板子。 在我看来,对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同时思考,是一个经济学者责任心的体现。尤其是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既不欣赏那些“铁石心肠”的人,也不欣赏那些对现实永远心存不满的厌世者。但是我们也必须尖锐地指出,即使是对两类问题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经济学者们在对经济事件的看法上,也会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这种分歧主要根源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不仅是因为关于如何使经济更有效率的运行上,也就是在对经济事件的科学判断上,经济学者们会存在分歧;而且在价值判断上也会有分歧。我们在宏观经济学中已经看到,这些分歧的产生,比如消费理论的不同看法等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把经济学研究的这二个方面明晰化:实证经济学涉及的是效率的问题,规范经济学涉及的是公平的问题。这二者正是经济学研究的全部问题。对于经济学人来说,责任心要求必须对这两个问题同时加以研究。当权利的持有人用其获得收益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就是经济政策争论的本质。而事实上也是没有一种政策能够使得受益者为全体社会成员。因此,经济学者在提供经济政策建议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率的问题,也就是要尽量使得这项政策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且必须进一步探讨用这项政策去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否值得,即使做到这些很困难。经济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分配,也就是资源权利的配置。这个问题我会在另文详细分析。做了学者就意味着要过艰辛的生活和进行痛苦的考察和思考。在任何时候,少数人的利益侵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可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