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窟中的晚唐造像主要集中在北山佛湾,现存20余龛,一半以上的龛像己风化残毁。从保存较完好的第5号毗沙门天门、第9号千手观音、第10号释迦牛尼佛、第51号三世佛、第52号阿弥陀佛、观音、地藏,以及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等龛中,可以看出“人物丰腴,肌胜于骨”的造型特征,但己缺乏盛唐造像的雍容典雅。它们在对称、均衡的惯常布局中,表现出细微变化,并依据修行位确立主从、尊卑、高下、大小的比例尺度。此外,这些作品对形象和衣饰的精雕细刻,在立体的块面中圆刀、平刀互用,并大量地辅之以线刻,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以线条为主导的审美意趣。特别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龛雕刻艺术之精美和整体画面的堂皇富丽,堪称晚唐同类题材造像的上乘之作。总的说来,大足石窟的晚唐造像已逐渐从宗教的神性化走向民间世俗化,同时也为后来大足石窟宋代造像写实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