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位、动水位、出水量为抽灌试验实测值,其他参数由计算或数值模拟获得。
(一)抽水、回灌试验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1)降深(m)=动水位-静水位
(2)单位涌水量(m3/(d·m))
(3)渗透系数
式中:K———渗透系数(m/d);
Q———出水量(m3/d);
S———水位降深(m);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r———抽水井过滤器的半径(m);
R———影响半径(m)。
(二)抽水井影响半径数值模拟
下面利用Feflow软件模拟抽水井影响半径。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水热泵系统为例,模拟区面积约为1km2,边界条件为开放边界。地面标高为40m,底板标高为-60m。区内布置两眼抽水井W1,W2(图10-8),井间距为100m,每眼井的抽水量为120m3/h,初始水位标高为12m,模拟期为3d。经过模拟、拟合、调参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得到模拟末期研究区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图10-9)。
图10-8 模型示意图
图10-9 示范区地下水位等值线图
由图10-9可以看出,钻孔中心处水位值约为7.28m,钻孔抽水的影响半径约为78m。
为检验输入的地质、水文地质参数是否与当地条件一致,模拟的结果是否与实际相符,以实际抽水试验结果与软件模拟的抽水试验结果比较(图10-10)。
图10-10 抽水降深历时曲线对比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模拟的抽水降深变化与实际情况相符,在很短时间内降深即达到稳定,说明这一区域第四系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径流速度较快,因此可以判断在此区域,当第四系水井单井出水量达到120m3/h时,其影响半径为78m。
(三)回灌水温度场影响半径
下面通过Flowheat软件模拟回灌水的温度场影响半径。
本次模拟边界设置为开放边界,网格大小为1m2/格,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水力坡度为3‰,地质、水文地质参数的设置与Feflow模型一致。
如图10-11所示,区内共布置三眼井W1,P,W2,其中W1为抽水井,出水量为120m3/h,初始温度为15℃;W2为回灌井,回灌量为114m3/h,回灌温度分别为20℃,22℃,25℃,W1与W2井间距为50m;P为观测井,位于两井中间。
图10-11 模型示意图
在纵向上将90m地层划分为18层,5m一层,由“地大2#”井孔柱状图可知,工区地层以粘土、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粉细砂及砂砾石层为主。其中砂砾石层有4层,总厚度约35m。当系统连续运行120h(5d)后,5℃,10℃两种不同温差的回灌水影响范围如图10-12,图10-13所示。
由图10-12,图10-13可以看出,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质、水文地质背景下,当以5℃,10℃两种不同温差连续回灌120h后,回灌水的温度场影响半径分别为42m和46m。
(四)抽水、回灌试验的结果分析
抽水、回灌试验的主要成果见表10-7,由表可以看出,降深在5m以内时,单井出水量在102~172m3/h之间;水位抬升在3.2m以内时,单井回灌量在80~114m3/h之间,水位稳定时间均大于8h,并根据抽水试验结果计算其渗透系数和单位涌水量。
综合比较四处抽水、回灌试验结果,以及计算而得的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可以发现海剑大厦水文地质条件最好,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较好,四道口次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相对较差。分析其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特征可以发现,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四个项目的位置在永定河冲洪积扇上从上游至中游依次排列,第四系厚度逐渐增大,含水层由单一、单层厚度较大逐渐过渡为多层、单层厚度较小,岩性颗粒由粗变细。
图10-12 温差为5℃时回灌水影响范围图
图10-13 温差为10℃时回灌水影响范围图
表10-7 抽水、回灌试验结果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