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2024-11-06 08:44:4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般情况下,是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因为气温越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空气密度下降,气压下降.

反之气压上升.比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压带就是这种情况.

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副热带高气压带,虽然气温高,但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了高压.副极地地压带也是气温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了低压.

总之,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如果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回答2:

高低大气压与空气温度的关系

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1)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一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3)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高压,需要指出在一般条件下,气温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到高空堆积起来,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于是空气便从高气压向周围气压低的地方扩散,这样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质量就减少了,地面上随承受的压力就减低,形成低气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这是周围的空气就会来补充,使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柱的大气质量增多,地面气压因而增高,成为高气压。所以近地面空气受热,气压下降,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高空气压的高低与地面气压经常是相反的。因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堆积,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下降后,在高空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这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空气中的高压和低压。

(4)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个气压带在南北纬60°附近,由于这个地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的低压带。

这样,在假设不自转的地球上,就形成了上述的七个气压带。

大气压的变化跟高度有关。大气压是由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层就越薄,那里的大气压就应该越小。不过,由于跟大气层受到的重力有关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不均匀,因此大气压随高度减小也是不均匀的。

回答3:

海拔与气温成反比,每上升100米,下降0.6摄氏度
气压的高低同气温的高低、空气的升降运动以及海拔高低都有关系。
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就相对较低;反之,则气压相对较高。
当空气作下沉运动处,近地面气压增高,上空气压减低。当空气作上升与动处,近地面气压减低,上空气压上升。
海拔高处,空气稀薄,气压较低。

回答4:

首先我要说的是一楼的随便抄了一大段地理方面的资料,就来忽悠,根本挨不上边,简直是误人子弟,极不负责任。其次,提问本身就有问题,纠正一点,气压与密度没有直接关系,决定气压的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气温越高,分子扩散运动越剧烈,动能越大,气压也就越大!

回答5:

把空气想像成一条柱,可以想到,离地面越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越高,故气压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是影响气压大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气压的因素还有一个次要因素,是单位平方内的空气密度,如果空气的温度高,则空气分子之间会因温度高而运动频繁,则单位平方内的空气密度就会小,质量就会大,压力自然会大。温度低,则反之,高山地区因海拔高,这里的海拔高造成的气压低与气温低所造成的气压高不能相抵消。我们要知道一个单位面内的空气柱与单位平方内的空气相比较,谁的影响更大。在地理中很多地方都会讲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其实就是分子因热运动而使单位平方内密度变小,空气因彭胀,使气压下下降。需注意的是高、低压的比较是指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而不是垂直方向上实际气压值大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