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根瘤蚜有什么形态特征?有什么发生

2025-04-08 07:03: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规律以及习性?如何进行防治?

葡萄根瘤蚜又名根瘤蚜虫、根瘤腻虫、葡萄根蚜虫,属同翅目瘤蚜科。

形态特征:葡萄根瘤蚜有根瘤型、叶瘿型、有翅型及有性型等,体均小而软,触角3节,副管退化。

(1)根瘤型:成虫体长1.2毫米~1.5毫米,卵圆形,鳞毛黄色或黄褐色,头部颜色较深,足和触角黑褐色,体背面各节有许多黑色瘤状突起,各突起上各生1根~2根刺毛。卵长0.3毫米,宽0.16毫米,长椭圆形,初为淡黄色,略有光泽,后渐变为暗黄色。幼虫初为淡黄色,触角及足呈半透明,以后体色略深,复眼由3个单眼组成,红色,足变黄色。

(2)叶瘿型:成虫近圆形,黄色,体背有微细的凹凸皱纹,无黑色瘤状突起,全体生有短刺毛,腹部末端有长刺毛数根。卵长椭圆形,淡黄色,较根瘤型卵色浅而明亮,卵壳较薄。幼虫初孵出时与根瘤型极相似,仅体色较浅。

(3)有翅型:成虫长椭圆形,前宽后狭,长约0.9毫米。初羽化时淡黄色,继而橙黄色。中、后胸红褐色,触角及足黑褐色,翅灰白色透明,上有半圆形小点,前翅前缘有翅痣,后翅前缘有钩状翅针,静止时翅平叠于体背。若虫初龄若虫同根瘤型,2龄体较狭长,体背黑色瘤状突起明显,触角较粗。3龄体侧有黑褐色翅芽,身体中部稍凹入。而腹部膨大,若虫成熟时,胸部呈淡黄色半透明状。

(4)有性型:由有翅型产下卵孵化而成,小卵孵化成雄蚜、大卵孵化成雌蚜,身体长圆形,黄褐色无翅,较小,雌雄蚜交尾后,产一个冬卵。冬卵深绿色,长0.27毫米,宽0.11毫米。其他似有翅型。

发生规律及习性:此虫的生活史很复杂,1年中主要以孤雌生殖进行繁殖,繁殖速率快,代数多。它在美洲品种的葡萄上,具有完整的发育环,既有叶瘿型又有根瘤型,但在欧洲品种的葡萄上只有根瘤型,不发生或极少数发生叶瘿型,所以只有不完备的发育环,根瘤型蚜虫,以初龄若虫越冬,很少是第2龄的。叶瘿型蚜虫以越冬卵及若虫在枝干和根部越冬。

我国烟台地区的葡萄根瘤蚜,主要属于根瘤型,1年发生7代~8代,以初龄若虫在表土1厘米深、2年生以上的粗跟根叉缝隙处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旬发生第一代卵。5月中旬到6月底和9月上旬到9月底这两个时期蚜虫发生的数量较多。7月后雨季来临,被害粗根开始腐烂,蚜虫沿根和土壤缝隙上迁到表层土中须根上取食危害,形成大量菱形根瘤。根据7月~8月观察,每头雌虫产卵数为39粒~86粒,若虫期12天~18天,成虫寿命14天~26天,有翅若虫由7月上旬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11月上旬,以9月下旬至10天下旬为盛期。

有翅蚜出现后,多在野生葡萄的嫩茎上或叶子背面产两种大小不同的未受精卵,大卵孵化为无翅雌蚜、小卵孵化为无翅雄蚜,雌雄交配后在2年~3年生的葡萄枝条的树皮上产1个冬卵越冬。至翌年春季,孵化出若虫爬到葡萄叶上危害而形成虫瘿,这就是叶瘿型蚜虫,待成熟后在虫瘿里产卵250粒~500粒,孵化的若虫从虫瘿中爬出又形成新的虫瘿。叶瘿型蚜虫可繁殖7代~9代,自第2代后回到根部的根瘤蚜逐渐增多,最后1代全部回到土中。

葡萄根瘤蚜的卵及若虫耐寒力都很强,翌年春季地温上升到13℃时即开始活动。4月~10月平均降水量100毫米~200毫米,适宜其繁殖危害,7月~8月雨水太多,不利其繁殖,虫口下降,如此时气候干旱,则易造成猖獗危害。同时不同的土壤对葡萄蚜有很大的影响,有裂缝、具团粒结构的土壤则便于根瘤蚜迁移,而沙质土壤不利于根瘤蚜迁移,所以沙地栽培葡萄,往往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葡萄根瘤蚜危害。

防治方法:加强植物检疫,注意土壤处理是防治此虫的重要措施。

(1)严格实行检疫:在根瘤蚜发生区严禁苗木、插条外运,特殊情况下必须经检疫,将苗木、插条进行药剂处理后方可外运。

(2)对少数孤立的已发生此虫的葡萄园,应尽早彻底挖掉烧毁,并用药剂处理土壤,此园不再定植葡萄。

(3)药剂处理:苗木可用熏蒸剂处理。苗木堆放1.5米高,保持室温15℃,每立方米用药3克,参考药剂说明书。熏蒸至少在40分钟以上。在有虫葡萄园内可进行土壤处理,把根茎附近半径33厘米内的土壤挖开,深10厘米~16厘米,露出大部分根,把药粉与土粪或细土混合撒入,然后覆土,在春、秋施2次,效果很好。也可用二硫化碳灌注,每平方米用药36克~72克,土壤含水量在30%,15厘米土深处土温12℃~18℃,较为合适,温度过低效果差,超过22℃会发生药害。每平方米打孔4个~6个,深10厘米~15厘米,春季每孔注入药液6克~8克,夏季注入4克~6克,注药孔应距葡萄主干25厘米以外,此法效果很好。但花期和采收期易发生药害。

(4)培育抗蚜品种,葡萄品种间抗蚜能力有很大差异,要选育抗蚜、优质易高产的新品种栽培。

另外,国外应用六氯丁烷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药量15克~25克,不论土质轻重,效果良好,有效期3年以上,并有刺激根叶生长的作用,且未发现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