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七一三事件背景为白色恐怖首宗,也是牵连人数最多的第一大案。发生在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军事冤案事件,当时称呼山东流亡学校烟台联合中学匪谍案,现称山东学生流亡事件,或七一三事件,被定位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亦为白色恐怖时代受害人数最多的单一事件。
事端于1949年国共内战局势逆转,国府计划迁台,五千多名的山东省流亡学生在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张敏之带领下追随投奔,原望迁台继续学业,但因入台管制而暂转澎湖,假马公国民学校成立「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
现代平反:
2007年,民进党中常会决议建议政府为澎湖七一三事件兴建国家纪念碑,同时在澎防部操场,也就是当年开枪镇压的地点举办纪念会,但初期澎湖县政府反对立碑,当时国民党籍的县长王乾发表示未听过此事件。
2008年7月,罹难校长张敏之之子张彤与县长王乾发达成协议,同意县府提供观音亭西侧海堤兴建纪念碑。将由县府建设局协助指界、定桩,并提供地籍资料,再交由营建署负责施工。随後于13日在纪念碑预定地举行纪念会,说明立碑理念,共同见证历史。
2011年7月13日,台湾军方首度面对此事件,由赵世璋至到位于澎湖马公的「七一三事件纪念碑」吊祭此事件之受害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澎湖七一三事件
713事件是澎湖七一三事件,它的背景为白色恐怖首宗,也是牵连人数最多的第一大案。
澎湖七一三事件是发生在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军事冤案事件,当时称呼山东流亡学校烟台联合中学匪谍案,现称山东学生流亡案,被定位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亦为白色恐怖时代受害人数最多的单一事件。
该事件的导火线是国共内战后,八千多名的山东省流亡学生在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张敏之带领下到达澎湖,假马公国民学校成立“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
因当时澎湖兵源短缺,澎湖防卫司令李振清希望把学生能编入步兵团。由于学生多不愿意,导致在7月13日于澎湖防卫部操场当天发生流血冲突。
后来,军方以逮捕匪谍的名义,拘禁许多人士加以秘密审判,对校长多人处以死刑,有学生被装入麻布袋丢海,并长期监控其家属。此案的失踪者有近三百多人。事发后,校长张敏之、邹鉴和五名学生刘永祥、谭茂基、明同乐、张世能、王光耀以“匪谍”罪名,被押到台北马场町枪决。
扩展资料:
尽管在台的山东籍政要想为受害者平反,却受限于当时白色恐怖时期的时空因素,案件也不为外人所知。1997年,由新党的高惠宇、国民党的葛雨琴、民进党的谢聪敏等立委,蓝绿联手提戒严时期叛乱及匪谍案件和不当审叛补偿条例,被害人与其家属始得陈冤昭雪。
2007年,民进党中常会决议建议政府为澎湖七一三事件兴建国家纪念碑,同时在澎防部操场,也就是当年开枪镇压的地点举办纪念会,但初期澎湖县政府反对立碑,当时国民党籍的县长王干发表示未听过此事件。
2008年7月,罹难校长张敏之之子张彤与县长王干发达成协议,同意县府提供观音亭西侧海堤兴建纪念碑。将由县府建设局协助指界、定桩,并提供地籍资料,再交由营建署负责施工。随后于13日在纪念碑预定地举行纪念会,说明立碑理念,共同见证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澎湖七一三事件
该事件的导火线是国共内战后,八千多名的山东省流亡学生在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张敏之带领下到达澎湖,假马公国民学校成立“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因当时澎湖兵源短缺,澎湖防卫司令李振清希望把学生能编入步兵团。由于学生多不愿意,导致在7月13日于澎湖防卫部操场当天发生流血冲突。后来,军方以逮捕匪谍的名义,拘禁许多人士加以秘密审判,对校长多人处以死刑,有学生被装入麻布袋丢海,并长期监控其家属。此案的失踪者有两百多人。事发后,校长张敏之、邹鉴和五名学生刘永祥、谭茂基、明同乐、张世能、王光耀以“匪谍”罪名,被押到台北马场町枪决。另有2名学生王子彝、尹广居死于狱中。
作家王鼎钧曾说:“国民政府能在台湾立定脚跟,靠两件大案杀开一条血路,一件二二八事件慑伏了本省人,另一件烟台联合中学冤案慑伏了外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