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过事堪喜”这句话出自杜牧《遣兴》一诗:“镜弄白髭须,如何作老夫。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 治平心径熟,不遣有穷途。”
要理解这首诗里这句话的用意,便要讲杜牧和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也便成了诗词欣赏了。我只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可理解为“能忍受不堪忍受的外来的灾难、委屈和来自内心的贪嗔痴等妄念,就会心境平和,并心生喜悦。”为何要用一个“堪”,确实有来由和说法。佛学经典《玄义》卷四上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堪忍地”是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堪忍”翻译成梵文,就是“娑婆”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其实就是人间的现实世界。堪忍世界的释迦牟尼是现实世界的佛祖,在充满不堪忍受的灾难、众生罪孽深重的这个世界里,“堪忍”悲苦,任劳任怨进行教化,表现了无畏和慈怀。
这么说来,这句话说成“堪忍事过喜”就好懂了。写诗时有时为了平仄和押韵,难免要调整字和词的次序;有时在反其意而用之的时候,也故意颠倒次序;有时为了把话说得更明白,把原本固定的字词句拆开来,更有新意。在遇到许多难以理解的古文和诗词的句子时,能用这个方法去琢磨,便可赫然开朗,了然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