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停止写春秋

2025-02-22 14:41: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两点看法:
一、孔子志不在创作,而是忙于求仕?不对。
孔子对自己整理古籍文献上的贡献,看得很平常,他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实际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兴办私学,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理论体系,孔子有关“仁”的论述是前无古人的。

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是求仕吗?当然不是。孔子的“天命”个人理解就是“天赋使命”也就是孔子说的“志”。他的“志”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自己主张的“仁政”行于天下,从而建成一个理序祥和的社会,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年一直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真是“矢志不移”。
他求仕不假,但他求仕不是为了自己生活上的安逸,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当自己的主张无法实行时,孔子一再地弃官而去。

二、孔子“72岁《春秋》完稿,颇为自得”的话,不知从何而来?
孔子73岁辞世,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了,为什么呢?
传说中孔子写春秋是“绝笔于获麟”。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原文见孔子家语)

史记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传说有龙马背负八卦图从黄河出,有灵龟背负雒书从雒水出。意思是黄河不出图,雒水不出书,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不管从传说,还是从记载上看,怎么也看不出孔子有哪怕一点点“颇为自得”之意。

后世对《春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那段时间的历史都因为这部书而被命名为春秋时期。但请楼主注意,这是“后话”,不能因为后人对《春秋》的高度评价,就推断孔子“颇为自得”,就像不能因为后人受了孔子的不良影响(真假暂时不论),就给孔子定罪一样。

回答2: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春秋·经》: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