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正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墙角上发现的希腊单词ANAΓKH---命运,《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十五世纪一群巴黎人的命运。 他相貌奇丑,是被众人捉弄的“愚人之王”,他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她相貌美丽,纯洁善良,她是吉普赛少女艾斯梅拉达。 他面似庄严,实则狡诈无比,他是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 他英俊潇洒,却极为卑鄙,他是弗比斯。 《巴黎圣母院》中的多组人物身上存在着对比。 比如说几个“爱”着艾斯梅拉达的男人:卡西莫多、弗罗洛、弗比斯、甘果瓦。 当艾斯梅拉达不计前嫌,将水送到口渴的卡西莫多嘴边时,卡西莫多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艾斯梅拉达犹如一缕明媚的阳光,照亮了卡西莫多黑暗的世界。 这是爱。卡西莫多虽然残废畸形,但他对艾斯梅拉达的爱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 艾斯梅拉达带着小羊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表演,她的美艳引起了弗罗洛的贪婪欲望。他便指使卡西莫多劫持艾斯梅拉达。 后来,弗罗洛认识到自己无法得到艾斯梅拉达,便因爱生恨,处处为难、陷害艾斯梅拉达。 这不是爱,只是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一种邪恶的占有欲。 卡西莫多劫持艾斯梅拉达时,弗比斯将其救出。吉普赛女孩也因此对英俊潇洒的弗比斯芳心暗许。 本应是一段“英雄救美”的佳话,但这“英雄”也只是个披着羊皮的狼。他用卑鄙的手段玩弄天真纯洁的艾斯梅拉达。 当艾斯梅拉达遭到陷害时,他为了自己的前途,竟无动于衷。 这不是爱,只是这个花花公子的逢场作戏。 穷诗人甘果瓦也被美丽的艾斯梅拉达吸引了。他沉醉于她的美貌与舞姿。 后来,艾斯梅拉达不忍看着素不相识的甘果瓦死于非命,表示愿意嫁给他,做他名义上的妻子。甘果瓦的确是个幸运的人。 但当艾斯梅拉达处于危难时,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她。 这不是爱,只是一种仰慕之情。 巴黎的流浪汉们也让我感概颇深。 他们是这个城市最底层的人,饥不择食,入不敷出。但他们善良、友爱、舍己为人。 他们对艾斯梅拉达的爱,是一种最纯净的爱。爱她的善,爱她的美,爱她的心灵。 当法院决定逮捕艾斯梅拉达时,他们不顾一切,视死如归,营救艾斯梅拉达,最终死伤惨重。 这又和巴黎最上层的人--------迫害艾斯梅拉达的宫廷与教会形成了对比。最上层的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很富裕,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他们在精神上是贫瘠的。 整本小说围绕巴黎圣母院,借描写十五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黑暗巴黎来贬斥作者所处的社会。书中的巴黎已远去,但巴黎圣母院却随着艾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传遍世界。 读《巴黎圣母院》,体验人间的真善美,假丑恶。 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批判 ---------读《家》有感 《家》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说主要描写了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 觉慧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是高家最早的醒悟者,他看到了这个空虚的大家庭正一天天往衰落的路上走。 他要做“自己的主人”:参加学生运动,与婢女鸣凤恋爱,帮助觉民逃婚,最终离家出走,是当时新一代青年的代表。作者也将希望与理想寄托在觉慧身上。 “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都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巴金先生对觉慧的评价 觉慧的反抗也正好对应了委曲求全的觉新。 他深爱着表妹梅,但父亲却让他娶瑞珏。觉慧没有反抗,也想不到反抗。订婚和结婚,他都像傀儡似的被人玩弄。 觉民为了逃婚离家出走,觉慧劝觉民回家,但觉民却劝他不要制造出第二个梅。觉新流泪了,他感到没有一个人谅解他。他爱弟弟,希望弟弟可以幸福,但却没有一个人理解他。 因为封建迷信,瑞珏被迁到城外去生产,最终难产而死。觉慧突然明白了,夺取他妻子生命的,是整个封建礼教。 我认为觉新是《家》的人物形象中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典型。 他是这个封建家庭和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他既清楚对青年一代的残害,但作为长房长孙,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又不能不负担起封建家庭的责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但却于事无补,还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他时时处于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 在他身上,既有作者对他的批判,也充溢着深深的同情。 巴金先生通过对一个封建大家庭衰亡史的细腻描写,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 巴金说,他写家的目的,就是要“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通过作者对《家》的解剖,我们看到了历史转变时期封建大家族的种种矛盾,也看到了生活的“激流”在破败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在腐败崩溃的事物中,看到了希望。 原创的,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