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

2024-11-21 17:49:5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叙述了两个女人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在于一开始对于爱情过分向往,后来对沃洛斯基的失望,仿森这与她自己本身的多疑和不自信也有极大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就是偷来的快乐终究不会长久,你总是担心什么时候会失去它,但其实一切只不过是你的多疑而已。而沃洛斯基对安娜的感情可谓是尽到了一个男人该尽的责任,但是他太自私,他只看到了他自己,却不曾袭大梁关心安娜的内心。虽然他曾经为安娜放弃了军官,军队,粮食,财富,地位。但他终究还是为了这些东西向自己的母亲妥协。
安娜之死始于对爱情的绝望和对现实的不可控而面相轨道自尽的。(此举与卧轨有很大的不同,卧轨显得更加懦弱,面相轨道自尽写出了她的勇气也写出了对这一生的绝望)虽然影片后面沃洛斯基不断忏悔,但安娜自杀前他不乏不耐烦,得到的便不再珍惜。只能说安娜的悲剧是不可控的,如果她不自尽,他们的爱情也不会如以前般温暖了。

另一大悲剧就是基蒂的爱情,由于沃洛斯基的缘故她跑到德国去做医护人员,在那里伤员,其他医护者治愈了她的心灵,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要活在虚荣心里争取他人的赞美”这句话,基蒂毕竟一开始太希望有一段令所有人羡慕的婚姻,可是沃洛斯基缺爱上了安娜。
后来她和一位喜欢她却又总是觉得自己配不上他的男人结了婚,他们有了孩子,有了生活,但两个人并不快乐,只是互相尊重知道最后。看起来美好,我总觉得是煎熬。

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可怕的人设就是安娜的前夫阿列克谢,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做的一切决定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面子。我不否认他爱过安娜,不过这种男人真的太可怕了,总有一种道德绑架的感觉,说起来很大度,一切随你但是不要做出一些让我有失颜面的事情。就和《我的前半生》里面的老金很相似,是个好人,但是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气息。看起来拍运是个很好的伴侣,可他又有几分是爱着安娜的呢?

回答2:

安娜试图摆脱种种束缚,去自由地追求爱情,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作为个体的人刚刚诞生的时候,是自由的,但人的价值实现需要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或者说借助对象化,即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对对象的依附为前提且自身所实现的价值物化在对象之中。而社会又是灰暗的,社会存在慎纯扮是异乎于己的、与己相对立的的,在这种对社会的对象化中个体自身反而成为了腐朽事物的附庸,使个体受到异化。对于安娜来说其所依附的,正是它所面对的整个上流社会,这个社会包含众多贵族,包含了卡列宁,甚至包含了弗龙斯基。了安娜想要冲破这种附庸的状态,真正实现自我,实现人格的独立。但是对她而言,脱离了外物人自身的价值又难以实现,这便与其自我实现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也是其悲剧的一个重要根源。
安娜选择的方式是与这个社会对抗,但她个体的微弱力量完全实现不了这一点,反而被对手不断玩弄。而安娜所寄予无限幻想的弗龙斯基,实际上也是这个庞大的社会系统的一环,当安娜认识到这一点时,她与社会的对抗彻底激化,最终演变成了自杀的行为。安娜的自杀是个宽灶体与社会对抗的失败,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安娜另一种方式的自我实现,通过死亡这一最彻底的方式摆脱束缚,像特里斯坦裤橘与伊索尔德那样完成自我价值、尊严与理想的救赎,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另外,针对这部小说整体而言,安娜并不是唯一的主人公。安娜的死与列文的生形成了对照,安娜的命运是在与上流社会的对抗中喷涌而出,而列文则采取了一种非对抗的内省方式,即通过改造自己内心并试图回归下层摆脱上流社会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选择的方式(前一种是普希金选择的方式?)。但富有悲剧意味的是,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无法使人获得解脱,托尔斯泰最后仍然要面对那个逃不过的上流社会,面对家庭的危机。最终,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走向对抗,而托尔斯泰也在那场惊世骇俗的离家出走中完结了自己的伟大生命,不由令人唏嘘流泪。由此看出,安娜的悲剧实际上包含了一种西西弗式的宿命意味:人在面对自我的异化时,如果选择屈从,那么就会丧失自我的价值;如果选择相反的道路,那么也终将面对无限的痛苦与牺牲。正因如此,安娜的悲剧成为了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的话题,而这个人物形象、这部小说、这位作者也获得了不朽的魅力。

回答3:

以上摘自纳博科夫的《俄罗斯文学讲稿》。

从创作意图来看,托尔斯泰安排了安娜最后的卧轨自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开篇关于家庭幸福问题讨论的回答。但是从人心的角度来看,安娜的死到底能不能猛宽够避免?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在遇到伏伦斯基的时候她挣扎,最终发现唤醒了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回到彼得堡之后,见到丈夫,真实自我的声音被放大,最终使她抛下丈夫孩子。与伏伦斯基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她又开始疑心猜测,她也尝试着做一些事情来分散注意,但最终没有成功,反而变得有些神经质。
其实,每一个有感情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与安娜类似的内心活动:发现自己时的内心悸动,陷入爱情时的无法自拔,嫉妒猜疑时的盲目与极端。安娜正是一步步把自己的心放大,把自我放大,最终整个人变得极端而又神经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令人非常感动的一点是,她自始至终保持着的纯洁的道德感,以及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对爱情的信仰。
在读到安娜赴死之前的意识流那一段,我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眼睛湿了好几次,觉得这就是我啊。当和爱人之间产生不可冲破的隔枝唯亮阂时,每个人都是盲目的,脆弱的。所以安娜的死我们没有必要歇斯底里地一味批评社会的黑暗,这样文学就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也没有必要去指责安娜太作,一直认为安娜的作也最富有人性味,也正是每个人面对爱情、面对生活的正常反应。一位俄国文学教授说过,最能考验人性的是爱情。活在当今山乱,我们没有太多类似舍身取义的考验道德的机会,但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爱情,考验我们道德的也是爱情,在爱情里我们会经历一些属于人的最原本的感情。
所以,爱能让人生,也能让人死,只有内心情感的平衡调和,才能使得爱情不致成为走向死亡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