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和看待刘备这个人物?

在他身上有什么值得现代人学习? 他有没有什么弊端?
2025-04-07 10:35: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就我的观点来看,他如果放在现代来看,决定是一个好老板,一个成功的老板,我们应该学习他忍辱负重,爱国爱民,坚韧不拔,礼贤下士,还有他的待人接物,无论对任何人他都以仁义为本,以百姓为重,但晚年他确实有些一意孤行,优柔寡断,不听忠言,过度自信,太过傲慢,轻视敌人,才铸成夷陵之败。就几点大家争论的话题,下面就是我觉得写得好,但不是我写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刘备性格很软弱?
世人有个惯性的思维,“仁必弱”,仁慈的人往往在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印象是软弱,诚实,总之是不甚刚强。其实,少年时期的刘备便显示出了豪侠性格。即使他当时只是个毛头小伙,却有非同凡响的号召力。三国志记载: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而关羽张飞二人也是在刘备纠合徒众时,所结交到的好汉。他还很看不起志向不高的人。辛弃疾词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之后,刚步入仕途的刘备(安喜县尉),又怒鞭了不肯接见他的督邮。(三国演义此处把刘备的事迹挪到了张飞身上,大概是罗贯中想突出刘备的仁)强硬性格表露无疑。直到他晚年称帝,而关羽被害,荆州被夺以后,他又爆发了豪侠本色---有仇必报。无人可以劝阻。这期间,孙权摄于刘备的神武,卑词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偷袭荆州的卑鄙,斩杀兄弟的血仇,令他不顾一切的冲向了讨伐东吴的战场。
观刘备一生,宁肯冒掉头之祸也不肯屈服于曹操的刀锋,戎马征战,颠沛流离,辗转天下。这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可以办到了,相反,必是一个超级坚强有韧性的人才能办到。

2刘备对不起吕布?
在白门楼,吕布被俘,吕布说愿意归顺曹操,曹操略有迟疑。而刘备进言举例丁原,董卓的下场,曹操便把吕布杀了。由此有人说吕布曾经辕门射戟解过刘备的兵危,救过刘备,刘备这么做对不起吕布。那么,我们可以想想吕布是怎么对待刘备的。刘备先是收留了穷途末路的吕布,而吕布却趁刘备征讨袁术之机,夺了徐州。以致于刘备一方面要与袁术战斗,一方面后方没有了供给。以致于到了兵士官吏人自相食的境地。刘备不得已请还小沛。吕布允许了。而当刘备在小沛收集兵马的时候,吕布又看不惯了,带兵将刘备打跑。根本不给恩人刘备活路。
至于辕门射戟,刘备若有徐州,焉用他辕门射戟?

3刘备不写诗没文化?
跟曹操的文采飞扬比起来,刘备一生中不见有一首诗作。又兼书上记载刘备:先主不甚乐读书。所以有人为人刘备没什么文化。其实刘备少年时期便学于东汉大儒卢植。但是不太喜欢死读书本。首先从刘备经常说出有哲理的话如“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善惟德,可以服人”等方面来看,刘备相当有文化,只不过不是诗词歌赋方面的文采,而是人生哲学方面的造诣。其次布仁德,讲忠义,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只不过他不是用在口头,而是用在毕生的理想信念这方面了。

4刘备携民渡江是为了让百姓当肉盾来阻挡曹军?
这个说法非常荒唐。没有辩驳的价值。刘备若要逃生直接飞骑奔夏口就完事了。何必拖着“肉盾”十几二十里的走,最后连自己都险些丧命?难道是刻意的想试试“肉盾”结实与否?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于携民渡江之事,引用:!”【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
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
不亦宜乎!】这就是说,刘备待人接物是真诚的,不是那些嘘寒问暖做表面功夫的人所能比的。

5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争议。一方面三国志《武帝纪》和《先主传》都有记载,刘备攻下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又与东吴共分南郡,自表荆州刺史,这样刘备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荆州(共七郡,分江南四郡,江北三郡),说明刘备是荆州的实际占有者。而另一方面又有东吴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推脱先取凉州等等记载。所以刘备借荆州的问题一直是个悬疑。

6刘备杀张裕是因为小心眼?
有人说刘备杀张裕是因为张裕曾经笑话刘备没有胡子。所以找茬杀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当时刘备在刘璋那里寄住,刘备看到站在刘璋身后的张裕胡子很浓,就跟他随便开了个玩笑说,你是:胡子绕嘴居住。没想到张裕因为刘备只是寄宿的,而自己是刘璋的爱臣,竟不管身份大小嘲笑刘备是:露出嘴巴的人(没胡子)。相当狗仗人势。
后来刘备称帝以后,他又跟人说“蜀汉九年必然灭亡”。而且不知道跟几个人说过。
对于新建的国家来说,人心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他却散布灭国论。真是找死啊!

7刘备征东吴是因为失了荆州,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首先我们从刘备的性格分析,待人真诚,尤其是他所赏识的人。刘备在乡里时,乡里有个叫刘平的派刺客杀刘备。刺客去拜访刘备,而刘备不知对方为刺客,待他非常真诚,刺客竟被感动,把原委说了出来后走了。可见,刘备对待兄弟般的关羽是付出了多少的真心。
其次,《刘晔传》佐证:东吴袭杀关羽夺荆州以后,魏国的谋臣皆分析刘备不会出兵。只有刘晔说刘备跟关羽名为君臣,恩犹父子(碍于君臣等级,所以没说兄弟)。推测刘备必然出兵。
最后,《先主传》明确记载: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可见,刘备征东的主要原因是关羽被害。否则不会内有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竭力劝阻,外有孙权请和他还不依不饶。我们前文也提到了,刘备有豪侠性格,兄弟义气重。

8刘备夺了同宗刘璋基业,不义?
其实,刘备要夺早夺了。张松和法正给刘备出主意,让刘备在会所袭杀刘璋,西川可定。虽然刘备有取蜀之心,但始终不忍心也不喜欢暗杀这种手段。推脱“此大事也,不可仓卒”。后来,曹操征孙权,而关羽又和乐进战于青泥。刘备想管刘璋借一万兵,刘璋只给4000,补给只给一半。张松催促刘备动手的信又被刘璋截获,杀张松,并通知手下将领以后不要在听刘备的了。刘备这才大怒,开始进攻西川。
刘璋自保之主。大汉名存实亡,作为汉室宗亲他不仅不发兵讨逆贼匡扶汉室,相反坐拥偌大益州,只为了私仇跟张鲁打来打去。这就好比中国被日寇入侵,将要亡国。这时你作为一个军阀有人有地有枪,却不抗日救国。这时夺了他的基业用以抗日,义或不义?

9刘备举国托孤是假,为了测试诸葛亮?
这就更不可能了。刘备平生最会识人,又最得人心。刘备跟诸葛相处这么久,不可能在快死的时候才去测验诸葛亮吧。而且,诸葛亮奇才,会看不出刘备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吗?佐证是《三国志》: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心神无二是说只有一颗诚心。以刘备的性格和平生处事态度来看,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