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扩展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1.因为这些有的可能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罚。
例: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2.造谣严重侵犯人权时,可以参照《刑法》侵犯人身权利的条款。
诽谤罪《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侮辱罪《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当然还是以结合实际案例为准。
如果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话,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如果是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话,也是五年以下,但需并处或单处罚金。
仅供参考。
其实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主要不良影响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主体要件是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要涉及犯罪、刑法、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主要参考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举个例子:如这段(网页链接)视频内容的博客就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围内酌情从重处罚:
(二)多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
(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十万元以上的;
(五)具有其他酌情从重处罚情节的。
在微信、微博、qq群等社交平台上,经常会出现网友甚至媒体发布虚假信息的现象,一般都是为了赚取关注度或者点击量,故意编造发布虚假信息,比如2015年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中,有人编造传播“天津港爆炸死亡1300多人,附近居民小区一个活口没剩”“有毒气体正在向北京扩散”等谣言。在以往,这种行为最多可能会受到治安处罚,行政拘留几天,但是在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以后,这种行为就有可能构成犯罪了。
根据刑法第291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有可能构成犯罪:
首先,必须是编造或者传播有关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四种虚假信息;
其次,行为人必须是明知,也就是说明知道是虚假的信息而编造传播;
最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扰乱了社会秩序。
那么,是不是一条虚假信息转发500次就会涉嫌刑事犯罪呢?其实这主要是针对诽谤罪而言的。
根据刑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信息在网上散布,或者明知道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信息,在网上散布的,如果同一个诽谤信息实际上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是被转发500次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因此“转发500次以上涉嫌犯罪”主要是针对诽谤虚假信息而言的,至于转发其他虚假信息的,则不适用这个规定。
另外,根据刑法规定,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如果想快速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或者需要专业律师指导,请关注weixingongzhonghao:youlaw123
满意可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