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说,第九感的概念是没有的,除非有人在生造,或者杜撰。唯一倒还能扯上关系的就是佛教里的“八识”概念了。这里面有个小小的概念,跟第九感很勉强的可以拉上点关系。
我们说的八感,其实是从佛教的“八识”转化而来。佛陀在修行中发现,只要具备七识(至少要有七识,那么具备八识就更不用说了),就可以称之为“众生”了。对于人而言,八识,即人的神识,分别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面的五感,其实并没有先后,所以统称为“五感”,这前五识是感识,感受具体对象;第六识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六感”)是对前五识的分别以及对过去法尘的分别妄想,你也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感受抽象的对象”;第七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七感”,从这里起,开始涉及很高深的内容了)也就是“末那识”,是传送识、搬运识,在前六识和第八识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第八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八感”)即阿赖耶识,是种子仓库。前七识都属于第八识,第八识包含无量七识、包含万法。当人一旦死去,那么前六识随即消失,但第七识、第八识则不生不灭的流转,因缘和合则形成另一个众生(这就是世人所说的“轮回”)。那么唐僧在创立唯识宗这个流派的时候,对于八识有着非常详细的阐述,专门提到第八识严格的说,不能称为阿赖耶识,而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染识”,“染”的意思,是“不洁不净之义”,谓“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也”,这个第八识的染识,才称作“阿赖耶识”;而另一部分是“净识”。“净”的意思,《瑜伽经》十三卷十七页有解释:“云何净?谓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二、境界清净性,三、分位清净性”,所以第八识的净识,又称为“佛智”,万法万相唯心所现,为识所变。所以也有个专用名词叫“庵摩罗识”或“阿摩罗识”,所以后人为了区分这个第八识的“染”和“净”,特将第八识的“染识”称为“阿赖耶识”,而第八识的“净识”则称为“阿摩罗识”,也称为“第九识”。现代人有人称其为“第九感”——因此,你想要了解的第九感,能够给与一定站得住脚的解释,只有在这里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