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堡之战详情

2025-04-02 06:00:5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一 明朝那时出征的已经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三大营,是北方的主力,剩下的地方部队大部分已经处于作战状态。所以土木堡之变后北方已无强兵。 第二、出征的决定仓促,大部分是在王振的影响下做出的决定。 第三、兵败后要集结大量部队北上是需要时间的。 还有, 当时明朝周围能够有兵打仗的都在北方了 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 至于兵的数量,要知道 面积越大 需要守卫的地方就越多,一分摊,能够即时抽调的就少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敌人实力外加经济状况。实际上也先的军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比不上三大营,失败的结果全部责任归于王振。 ps 不在路上设伏一是因为兵力不足二是因为皇帝被俘虏后京城群龙无首三是因为地形

回答2:

你说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也只不过是虚数,其实没有那么多。打仗最重要的不是人多,而是战斗力,这其中包括士兵的数量,训练情况,武器装备,意志能力,以及是否齐心的听从上级调遣。主帅的运筹帷幄和后方的补给。再说那么昏庸的皇帝和大臣,有多少兵有什么用,50万大军全歼不算,连皇帝都被生擒,千古第一啊

回答3:

当时勤王的部队已经在赶往京城了,数万到数十万的部队调动可不是小事,要集结,准备粮草兵器、战马、钱。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慢,战争准备要很长时间。相反,瓦剌军骑马,机动力强,不用准备粮草,靠掠夺和牛肉干,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绕过去,用现在的军事术语说法就是穿插机动,所以很快就来到北京城下。

回答4:

是皇帝昏庸,如果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几万就可以搞定!

回答5:

主要是王振乱权,英宗昏庸!
而且明军的战斗力弱,瓦剌骑兵以一当十.
50W明军中了埋伏基本被横扫了.

军队的多少还在其次.
况且当时明朝的军队都在地方,调兵很难,
远水也解不了近火.

而当时守卫紫禁城的也就几万残兵,防守都还凑合,更别提出城伏击!
所幸有于谦这样的英雄压阵,紫禁城才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