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和造山有什么不同?我们认为,“碰撞”一词的概念不清,而“造山”一词可能更恰当一些。因为:
首先,碰撞如果指的是两个彼此分开的地块由于洋盆消失而碰撞在一起的话,那么“碰撞后”是什么含义?是代表碰撞以后两个地块又分开了?还是再一次的碰撞?实际上都不是,而是指由碰撞所带来的挤压环境变为伸展环境,而“伸展”与“碰撞后”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关联。 相对而言,“造山”的概念比较明确,两个地块碰撞必定伴随挤压,挤压引起地壳加厚,地表抬升,于是造山。 在造山的后期,由于挤压力的释放,遂转变为伸展环境,地壳随之减薄,山脉随之垮塌,进入造山后阶段。 因此,“造山”和“造山后”的术语很好理解,概念上也没有错误。 相比之下,“碰撞”和“碰撞后”就不那么确切了。
其次,两个地块从分开到汇聚叫碰撞,现在,有些文献把本来已经在一起的地块或地块内部的重新挤压也称为碰撞。两个车碰在一起,两车之间的挤压变形谓之碰撞,而车体内部的挤压变形不能也称为碰撞吧。例如位于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在志留纪以前已经碰撞在一起了,在三叠纪时再一次受到挤压,也称为“碰撞”,这就讲不通了。 因此,“碰撞”一词的含义是含混的,用“造山”则不会出现概念上的混淆。仍然以秦岭为例,秦岭在志留纪前由于华北和扬子两个陆块的汇聚而发生“碰撞”,在三叠纪晚期由于受到再次的挤压而抬升“造山”(有大量该时期的埃达克岩作证,见本书第7章)。
但是,碰撞一词仍然有用,两个地块何时碰撞以及碰撞的(构造、沉积、岩浆等)效应是可以追踪的,而造山的研究难度很大。对于古代已经消失的山脉和高原,如何界定造山的时限和规模及其构造—沉积—岩浆响应,很少有确切的标志可寻。 如果碰撞与造山是同步的,碰撞的同时即造山,问题可能还简单一点,标志可能比较容易识别;如果二者不同步,碰撞不造山,或造山发生在碰撞后的一段时间,问题就比较复杂,争论自然也多。例如,青藏高原,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大概是在40~65 Ma期间碰撞的(争论很大,本书下面将予以讨论),而青藏高原造山(抬升)则主要是40 Ma或25 Ma以后的事情。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着重关注碰撞问题,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造山问题。我们的研究必须适应不同的情况,才能理顺研究的思路,得出合理的结论。
当然,这里的“造山”是指地貌上的地形升高,不同于“造山带”的含义。 造山带通常是指板块消减、洋盆消失后洋壳物质残留的堆积处,那里有许多蛇绿岩、岛弧岩浆岩、洋岛火山岩和大洋及其边缘的沉积物以及陆块边缘混入的物质。 由于它们是处于两个刚性地块的接合部,因此,构造复杂,沉积多样,岩浆频繁。 虽然称为造山带,但是并不一定造山。 例如中亚造山带是在古生代末期古亚洲洋盆闭合后堆积在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之间形成的,但是,中亚造山带并没有造山。 造山的确发生过,在三叠纪时期,但是位置不在中亚造山带本身,而是在其南侧的华北地块北缘与中亚造山带的交界处(见本书第7章)。 因此,造山带实际上指的是两个地块之间早先的洋壳残留带,有自己独立的、不同于两侧地块的组成和演化史。造山和造山带是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