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备在关羽死后不听劝阻,急于伐吴的最终原因并不是因为关羽,而是因为荆州。
在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战略计划中《隆中对》就曾经多次指出荆州在整个计中的重要作用。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中指出荆州虽然不能作为成就帝业重振汉室,统一天下的大本营,却在这个计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荆州的战略地位
益州易守难攻,更适合作为大本营的,但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益守难攻的益州同时也会限制向外地发展。当初项羽在分封诸侯时把最有威胁的刘邦分到益州,就是有意要限制他向外发展的机会,而项羽的智囊范增也是认可的。
有长江天险为拒的荆州,拥有它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在三国时期,拥有荆州是曹魏集团向南扩张的先决条件;对于东吴来说,进可以窥视北方,退可以用长江北岸的军事力量抵御曹魏的攻击;而刘备要想实现自己复兴汉室,统一天下就必须有荆州这块跳板。
刘备集团丢失了荆州,也就让《隆中对》的战略计划成为了泡影。
关羽的过失
刘备在进川时把关羽安排镇守荆州也是用心良苦的,他希望关羽能够像《隆中对》中的那位上将一样,等到天下有变能够带兵进攻中原,帮他完成自己的霸业。然而关羽虽然是万人敌的上将,情商却很低,看不起人。孙权为了促进东吴和蜀汉联盟的紧密性,曾经派人过来为求娶关羽的女儿联姻,却被关羽骂惨了。而当关羽败走麦城时,刘备的义子刘封、大舅子糜芳都不愿派出援兵相救,可见是多么的恨关羽呀。
而关羽的贸然进取也触犯到了东吴的逆鳞,在三国时期,三足鼎力其实更像是一种平衡。平衡的对峙是在实力相当的条件下才有的,蜀汉和东吴弱小必须联盟才能对抗北方的曹魏。如果有谁想打破平衡就要有足够对付双方的实力,或者在一方出现漏洞时。蜀汉的进取,特别是关羽水淹曹操的七军后,打破了平衡,使东吴出现了危机感,孙权才又和曹操结盟共同对付关羽。
夷陵之战的真正目的
刘备称帝后已经近60岁,他不顾众臣的劝阻执意发动夷陵之战讨伐东吴,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夺回荆州,重新那拿回能够统一天下“入场券”,不给自己的后来留下遗憾。
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同样是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陆逊也看到了些这一点,他曾经给孙权上疏:“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陆逊清楚东吴要想霸州荆州,就不能失掉夷陵;刘备要想夺回荆州,就要先取得夷陵。
刘备夷陵之战给关羽报仇只是给了自己一个向东吴发兵的理由罢了,真正的目的是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