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黛玉葬花所写的词《残花》所著,作者不详。
残花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
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释义:
花开花落花没有悔恨的,缘分来缘分去就像水一样。
花凋谢的时候是花开的时候,花飞落是花凋谢的时候。
花悲伤是花落泪,花落泪是因为花心碎。
花飞舞花落泪,花哭泣花瓣飞舞。
花盛开后为了谁凋谢,花凋谢是为了谁而悲哀。
拓展资料:
《黛玉葬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黛玉葬花节选: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结尾 和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开头 ——节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她躲了二,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
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哪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参考资料:
黛玉葬花_百度百科
“缘来缘去缘如水,花开花落终有时”没有明确的出处,并不属于古诗词,也不具备版权人。
其意思是说缘分就像水一样,顺其自然;花开花落都属于自然现象,总是有节气时间的。整句想表达的意思是一切随缘,不要强求。
扩展资料: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出自网络诗词,无诗名、无署名,但是从全诗中更能够理解其意思。全诗的内容: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
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此诗受《红楼梦》中《葬花吟》影响较大。
“缘来缘去缘如水,花开花落终有时”这句话出自方莹所写的一本长篇小说《夏末生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缘分的到来跟失去就跟流水一样不停向前,正如花开花落也是肯定发生的事情。
扩展资料
《夏末生生》为方莹所写的一本长篇小说,是《相思漓城》系列小说的第二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复仇天使》和《相思无妄》。《夏末生生》承接上部作品《复仇天使》的故事背景,讲述漓城四大家族高家和夏家之间爱恨纠葛的豪门虐恋故事。
方莹,女,原名符方幼。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编剧。代表代表代 wa 代表至今出过多本畅销书。作品多以都市题材为主,风格多变,文笔朴素,刚柔并济,视角独特。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游戏及广播剧。代表作有:《复仇天使》《成交》《焦虑的中产》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末生生
“缘来缘去缘如水,花开花落终有时”并不属于古诗词,也不具备版权人,没有具体明确的出处。
“缘来缘去缘如水,花开花落终有时”的意思是:缘分的到来跟失去就跟流水一样不停向前,正如花开花落也是肯定发生的事情。
有说法说这个句子模仿自《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葬花吟》,但是实际上并不相关,并且内容、情感也不相同。
《葬花吟》中的句子是“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相对于“缘来缘去缘如水,花开花落终有时”看破缘起缘灭,认清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林黛玉的心胸过于执着哀伤,而诗句的则是较为豁达。
扩展资料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自其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曹雪芹生于南京,系曹顒(一说曹頫)之子,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花吟》
残 花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
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显然是位诗歌爱好者写的.受林黛玉的葬花吟影响深重,且句多为集句.估计是无名氏了.